一是制度建設取得進展。國家《水價辦法》尚未出臺,但各地不等不靠,根據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要求,不斷探索適應新的經濟體制的水價辦法。浙江、河北、福建、貴州、甘肅、重慶等。ㄖ陛犑校┒汲雠_了關于水價改革的《辦法》。對促進中央加快《水價辦法》盡早出臺起了重要作用。 二是供水價格水平有所提高!熬盼濉逼陂g,各地采取“小步快跑”的辦法,使水價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據統計,目前全國水利工程供水水價綜合平均為2.7分/立方米,比1985年0.3分/立方米增長了8倍,像山東省水庫灌區水價最高的達9分,遼寧農業水價調整后達5分。 三是財政部在2000年將水利工程水費轉為經營性收費管理,徹底解決了水利工程水費性質問題,這是水價改革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標志著水價開始以價值為基礎,初步反映了市場的供求關系。 四是推動了水管單位體制改革。水價改革促使水管單位增強了市場經濟意識,調動了其加強經營管理、加強經濟核算的積極性,促進了水管單位在體制、機制上的轉型。 五是探索先進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水費實收率。很多地方推行了斗渠以下交給農民用水者協會管理的辦法,有效地加強了水利工程的管理和水費收繳工作。 水價改革關系到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和能否實現全社會的節約用水、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利用的目標,也因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2000年國家計委會同水利部和建設部制定了《關于改革水價促進節約用水的指導意見》,2001年國家計委會同水利部和農業部制定了《關于改革農業用水價格有關問題的意見》。同時全國各地也積極爭取水價政策,并從節水目的出發紛紛調整水價。不僅農業,近兩年來許多城市也都大幅上調了水價,北京制定的26項節水措施中“調價”位居其首。人們已逐步認識到,通過水價改革,讓水價真正、完全地反映水資源的稀缺程度,反映出水資源的供求關系,才能增強人們的節水意識,才能引導人們自覺調整用水數量和產業結構,把有限的水資源配置到最重要的地方和效率最高的環節和用途,實現水資源在全社會的優化配置和可持續利用,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