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振東會長為團長的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代表團一行四人,于2006年11月22日至27日,對日本進行了考察訪問,就日本的城鎮供水排水設施情況,特別是農村供水設施情況等進行了專門考察,并參加了在橫濱召開的第七屆水道技術國際研討會。現將考察訪問的有關情況作如下報告。
一、基本情況
代表團一行共到了三個城市和一個縣,重點考察了大阪市的凈水廠和污水處理廠,東京的污水加壓排放設施和崎玉縣的兩個農村供水廠。李振東同志參加了第七屆水道技術國際研討會,并在會上作了題為“中國城市供排水設施現狀和發展趨勢”的演講,代表團一行參觀了與會議同期舉行的水道技術設備展覽會,得到了許多日本水工業新技術、新設備的一手資料。李振東同志還拜會了日本厚生省健康局、國土交通省下水道部的官員及日本水道協會、下水道協會、日中水道友好協力會會長及水道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等人,就中日雙方在供水排水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在水道技術方面的進一步交流等,進行了友好的會談。雙方均認為,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中日兩國有必要在供排水方面進行更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以促進兩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并為解決世界水環境問題作出貢獻。
考察訪問期間,代表團還與日本水道協會、下水道協會、水道技術研究中心和日本水工業團體聯合會及日中水道友好協力會共五個社會團體的成員近百人,于11月24日下午在日本水道會館舉行了供排水技術研討會,李振東同志在會上作了重點發言,代表團和日本五個團體的成員在會上就中日水技術與行業現狀及發展問題進行了研討,雙方均獲得較大收益。
二、供排水設施考察情況
1、農村供水設施。在日本崎玉縣水道協會理事長關根光雄的陪同下,代表團對日本崎玉縣行田市的南河原村和阿久原村的水廠進了考察,并了解了日本農村供水的形成歷史和發展現狀。
南河原村水廠最大供水規模1960噸/日,實際供水1352噸/日,計劃服務人口4600人,現狀是3850人。原水80%采用地下水,20%是地表水。地表水是采用其它水廠處理好的水與該廠處理好的地下水混和后再供出。按照日本政府的要求,要逐步取消地下水供水,以保護和儲備地下水源。目前因資金不足,該地下水廠還在運行,但很快就會建地表水廠,并停供地下水。南河原村地下水因錳和鐵超標,故采用了錳沙壓力過濾的去除工藝,次氯酸鈉消毒,液狀次氯酸鈉由專業廠定期供給,出廠水可以直飲。配水管道總長42784米。水價成本318.91日元/噸,賣給村民189日元/噸,其余部分由當地政府和市村補貼。水廠職員3人,為簡易水道局公務員,維修工作委托其它專業民營企業承擔。該廠1991年建成,建設費用27億日元(包括管道),由國家出三分之一,縣水道局出三分之一,當地自籌三分之一,當地資金籌集主要靠銀行貸款。
神川町的阿久原村水廠供水能力807噸/日,現每天實際供水772噸/日,服務人口計劃1927人,現在服務人口1314人。原水采用的是水庫下游的地表水,常年濁度在2-5度,大腸桿菌為0。由于原水水質良好,所以,在保證出廠水水質符合標準的前提下,為了節省投資,該水廠只采用了簡單的慢過濾工藝,加次氯酸鈉消毒后供給村民,水質也可以達到直飲。供水成本為146.8日元/噸,賣給村民是86日元/噸,其余部分由村委會的其它收入補助。水廠管理人員只有1人。該廠建于1972年,當時建設費用7700萬日元,也是由國家出資三分之一,縣水道局三分之一,自籌三分之一。
日本農村的供水也是經過幾個階段后才發展到今天的水平的。由最開始的農民自己砸井或取地表水;到因地表水污染或水質不好了,由有錢的農戶自己或幾家合起來購買一體化的凈水設備使用;最后才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水道局、村民自籌等,各出部分資金建設統一的凈水廠,通過管道送至農戶,水質由政府統一管理。大一點的水廠管理人員是政府公務員,水廠不允許私有化。日本政府還規定根據服務人口,人均用水量在200升/日以內的供水由政府出資建設,超過部分由地方和民間自籌。在工商業不發達的農村,人均200升/日的供水全部都是由政府來保證。
2、城市供排水設施。在此次考察訪問過程中,在城市供排水設施方面,代表團一行主要參觀了東京都下水道局錢瓶町污水加壓排放設備系統;大阪柴島凈水廠和平野污水處理廠,聽取了有關情況介紹,并對工藝設備等進行了現場參觀和考察。
東京都下水道局錢瓶町污水加壓排放設備系統,是為了節省占地而建在一座大型寫字樓地下。為減少水泵、電機等設備運行時的噪音污染,不影響大樓和周圍環境,整個設備系統采用了很好的隔音裝置,使設備噪音大大降低,對大樓內的辦公人員也不會產生任何不良影響。
柴島凈水廠是大阪建設最早的水廠,始建于1895年,已有110多年的歷史。水廠水源取自流經大阪的淀川,當時規模為5萬噸/日,1913年進行第二次擴建,同時經過幾次改造后,現在的供水規模為118萬噸/日。由于原水出現藻類和嗅味,2000年開始,水廠增加了嗅氧和活性炭工藝。目前水廠的處理流程為:取水口-沉砂池-泵站提升-混凝沉淀池-中(前)嗅氧接觸池-快速濾池-后嗅氧接觸池-―活性炭吸附池-氯接觸池(消毒)-配水池-泵房提升-出水。水廠的建設資金為國家(中央政府)三分之一;大阪府三分之一;大阪市水道局三分之一。水廠每年運行費用800億日元,相當于人民幣5.4億元左右。水廠在未進行深度處理前是虧損的,進行深度處理改造后,減少了勞力和電費,反而扭虧為盈,每年利潤達到30-40億日元。大阪不存在欠交水費問題,水費收繳率99.99%。
平野污水處理廠是大阪市所有污水處理廠中最新的一個,處理能力32.3萬噸/日,分兩期建設,一期(南池)1972年4月建成通水,二期(東池)1982年9月建成,總占地面積95552㎡,處理工藝采用活性污泥法。污水深度處理量是22萬噸/日,由二沉池的出水經快濾池過濾后回用和補充內河。廠內污泥經濃縮和脫水后進行高溫焚燒。該廠建有一個溫度在800 C 度的污泥焚燒爐,能力為200噸/日,經過焚燒后的污泥量可減少87%,焚燒產生的熱源循環利用。另外還建有一個溫度在1300-1500 C 度,能力為 150噸/日的污泥溶融爐。經過熔融爐出來的污泥量可減少96%,
經焚燒和熔融后出來的污泥均作為建筑材料使用。大阪市其他污水處理廠的污泥也都集中到該廠進行處理。污水處理廠的運行費用政府補貼50%。
三、體會與建議
1、日本的上水(供水)和下水(排水包括污水處理)全部為國家所有,凈水廠和污水處理廠直接歸城市政府部門管理,水廠的管理人員均為政府公務員。如大阪的水廠統一歸大阪市水道局管,水廠的管理人員為水道局公務員。水廠一般沒有維修人員和施工隊伍,設備的維修、調試及水廠的大修、改造等施工,全部是委托專業設備生產企業和施工企業,即除水廠日常管理外的其他方面全部由社會上的企業來承擔,而這些企業基本上是私營企業,水廠的成本為此降低,企業的效益也相應提高。相比之下,我們國家現在的國有供排水企業,與其他國有企業一樣,基本上還是“大而全”和“小而全”的企業,因此,我國城市供水等公用行業的改革如何借鑒日本的經驗,就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了。公用行業的改革,既有自身的精簡和效益提高問題,也需要有相關的政府體制和法律制度及社會化的服務體系來保障。
2、日本城市供排水設施的建設資金主要是靠政府投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資及城市(當地)自籌,建成以后也是歸國家和政府所有,不允許私有,在經濟起步和高速發展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是如此。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相應的城市供水,特別是排水包括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及其所產生的社會和環境效益,不僅是一城一地的事,關系到上下游和整個流域乃至整個區域,影響的是整個國家甚至世界的水環境問題,不僅在規劃建設上需要統籌考慮,在資金的安排上,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這既是政策引導的需要,也是政府的責任所在。
3、日本農村供水已經相當先進和規范,與城市基本沒有差別。相比之下,在我國的農村和一些小城鎮,供水設施還相當落后,供水安全缺乏有效保障。據水利部門的統計,我國有3億人飲水不安全,主要是在農村。因此在供排水領域,消除城鄉差別,改善小城鎮,特別是農村的飲水條件,全面保障我國城鄉居民的供水安全,是各級政府和廣大供水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村供水設施建設的投入,依據城鄉規劃和區域規劃及流域和區域水資源規劃,制定村鎮建設規劃,在充分發揮設施能力和有效利用資源的基礎上,加快農村供水設施的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城鄉規劃的基礎上發展區域供水,達到設施和資源的共享,改善農村的飲水條件,逐步提高農民的生活供水安全保障程度,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良好的基礎,推進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4、借鑒日本的經驗,今后各地在不斷建設污水處理廠的同時,應當加大污水廠污泥處理設施的建設力度,以避免污泥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產生二次污染。日本在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理設施的建設上不惜花巨額的資金和運行費用,主要就是為了使污水和污泥達到完全無害化,徹底解決污染問題。我們國家應當加強這方面的立法,并制定相關標準,明確規定各地在規劃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同時,必須規劃建設相應的污泥處理設施,保證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理同時達到相應的標準,并做到完全無害化。當前,應當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的同時,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用以引導和促進污水和污泥處理設施的同步建設,真正做到完全徹底地解決污水造成的污染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