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協秘字[2007]29號
關于印發李振東會長《在全國縣鎮供排水技術管理
暨支援西部地區會議上的講話》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協,中國水協各常務理事單位:
現將李振東會長《在全國縣鎮供排水技術管理暨支援西部地區會議上的講話》印發給你們,供各地在實際工作中參考。
二OO七年八月十日
抄:建設部城建司、村鎮辦,中國水協各位副會長、各專業工作委員會
在全國縣鎮供排水技術管理
暨支援西部地區會議上的講話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會長 李振東
(2007年7月28日)
各位代表、同志們:
為了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配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推動和促進西部地區城鎮供排水事業的發展,中國水協決定召開“全國縣鎮供排水技術管理暨支援西部地區會議”。
今年五月,在山東濟南市召開的華東六省、市秘書長聯席會上,為學習借鑒排水專業委員會組織支援三峽地區污水處理廠運行及上海、北京、浙江、江蘇等省、市開展對口支援的經驗,我代表協會提出建議,組織東部發達地區的供排水企業對口支援西部地區,當即得到與會的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省、市水協各位秘書長的熱情支持和積極響應。經協會研究,第一批組織三十個企業(其中:供水二十個、排水十個)對口支援西部地區的新疆、甘肅、陜西、寧夏、云南、貴州六省三十個市、縣供排水企業(安排有青海省,征求意見不參加)。因此,我們共組織了包括上述華東三省一市,又加上了北京、天津和廣東等共三個直轄市和四個省的三十二個供排水企事業單位,對口支援西部地區的三十二個市縣供排水企事業單位,得到了他們的熱情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國水協,對東部地區七省、市水協及各單位的熱情支持和西部地區六省、自治區水協的積極組織,表示衷心地感謝!
這次會議是中國水協新成立以來,第一次以協會名義,就全國縣鎮供排水工作召開的會議,會上將交流貫徹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促進縣鎮供排水事業發展的經驗,交流縣鎮小型供排水設備技術,特別是我國水業界老朋友,日中水道友好協力會會長玉井義弘先生一行專程來華赴疆參加會議,并介紹日本的技術和經驗,讓我們大家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地歡迎,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這次會議選擇在美麗的新疆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召開,得到了自治區建設廳、自治區水協和烏魯木齊市水務局及市水務集團的熱情接待和周到的安排,對此,我代表中國水協和與會全體代表表示衷心地感謝!
出席這次會議的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協負責同志,東、西部自愿結成幫扶對象的六十四家供排水企事業單位負責人,有支持大會召開并展示其設備材料的廠商代表,中國水協秘書處、供水專業委員會企業管理部、技術管理部、縣鎮工作部和排水專業委員會、設備材料工作委員會等一百六十多人。
下面我講三個問題,供大家參考。
一、全國縣鎮供排水行業現狀和問題
(一)縣鎮供水設施現狀和問題
1、縣鎮供水設施現狀
水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縣鎮供水直接關系到縣鎮社會經濟發展,因此歷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到目前為止,全國大、中城市已基本解決了“吃水難”問題,而縣鎮供水與大、中城市相比,起步較晚,差距較大。
我國縣鎮供水事業的發展大體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五十年代,屬于起步階段,該階段建成的供水企業極少,只有14個,年供水總量為9508萬立方米。我國剛解放時縣鎮供水是空白,1952年才在福建光澤縣建起了我國第一座縣鎮供水廠;第二階段是六十年代,縣鎮供水有了一定發展,供水企業數量明顯增加,由14個增加到190個,年供水總量為87709萬立方米;第三階段從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是縣鎮供水快速發展時期,供水企業增加到828個,年供水總量為257825萬立方米;第四階段是從九十年代中期至今,通過國家政策扶持和供水企業內部改革,各地采取新建、擴建和改建等措施,使供水規模迅速增長,生產能力和供水質量大幅提高。據建設部2006年統計,全國共有1635個縣城,供水企業日生產能力為4446萬立方米,年供水總量為745769萬立方米,供水管道11.35萬公里。如果加上建制鎮17645個,縣鎮合計共19280個,供水企業的供水能力9058.3萬立方米/日,供水管道45.55萬公里,年供水總量87.68億立方米,與1998年相比分別增加了1.4倍、7.6倍和2倍。供水面積達到44697平方公里,用水人口達2.09億。
2、縣鎮供水存在的問題
⑴發展很不平衡。我國縣鎮眾多,由于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不同,縣鎮供水發展也不平衡。水源豐富,經濟發達的地區,供水事業發展得快些,快速發展的供水事業又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而西部地區一些縣鎮的供水還比較落后,根據中國水協2006年《縣鎮供水統計年鑒》,日生產能力大于或等于10萬立方米的只有38個企業,占統計總數的3.66%。日生產能力10萬立方米的供水企業江蘇省有7家,浙江省有6家,廣東省有16家,占同類能力企業總數的76.3%。西部及其它經濟貧困地區的供水企業,日生產能力普遍較低,基本上都在幾千立方米或1萬立方米左右。日生產能力在1萬立方米以下的,甘肅省統計的18個企業中有14個,占77.78%;云南、貴州兩省的187個企業中有82個,占43.85%;內蒙、陜西、寧夏三省的105個企業中有74個,占70.48%。從經濟效益上看: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省的縣鎮供水企業平均是盈利的,其它省份均虧損。
⑵縣鎮供水設施嚴重不足,城鄉供水差距明顯。截止2006年底,全國設市城市656個,縣城1635個,建制鎮17645個,鄉14580個,村莊271.07萬個。人口分別為3.41億、1.096億、1.4億、0.35億、7.14億?h、鎮、鄉、村總計人口8.88億,如含暫住人口9.38億,占全國人口71.39%。
截止目前,全國用水普及率,城市是94.98%,縣82.74%,建制鎮83.9%,鄉63.4%,村莊42.6
%。縣城還有1892萬人,建制鎮還有2256萬人,鄉還有1284萬人,村莊還有40972萬人,合計4.64億人沒有喝上自來水,使用的是手壓機井、窯蓄雨水、簡易引泉和機井點供水。
在建有自來水的地區,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人日),城市是189.82,縣城122.65,建制鎮102.5,鄉78,村莊76.1。以城市為1計,縣城是0.65、建制鎮0.54、鄉0.41、村莊是0.4,縣城、建制鎮、鄉的人均日生活用水量標準較低,平均僅是城市的一半左右。
按供水綜合生產能力分析,城市是27046萬m3/日,縣城是4446萬m3/日,建制鎮4612.3萬m3/日,鄉584.2萬m3/日,村莊6300萬
m3/日。按用水人口每萬人平均供水綜合生產能力:城市0.8萬m3 /日,縣城0.4萬 m3
/日,建制鎮0.33萬 m3 /日,鄉0.16萬 m3 /日,村莊0.09萬 m3
/日?h城、建制鎮和鄉、村人均綜合生產能力僅分別是城市的50%,40%,20%,11%。提高縣鎮和鄉村人民的生活飲用水質量,任務相當難巨。
⑶城鄉供水投資差別較大,鄉、村的供水投資明顯不足。據2006年統計年報,全國城市供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為205.1億元,而縣城僅為44.3億,建制鎮143億。供水維護建設資金支出,城市79.2億,縣城33.6億,建制鎮84.3億,鄉10.2億,村莊79.6億,兩項合計平均每萬人城市是83.4元,縣城71元,建制鎮162.4元,鄉29.1元,村莊11元。供水投入總體水平都不高,相比之下鄉和村差距太大。
⑷縣鎮供水水質相對落后。許多縣鎮供水企業的凈水工藝落后,設施陳舊。有的水司還是按過去渾濁度為5度的老標準設計。有的水司沒有混合反應和沉淀池,僅有過濾池和清水庫,有的水司沒有采取任何消毒手段。另外,化驗設備不配套,自檢能力不足。在四川調查的52家縣鎮供水企業,自檢項目達35項的僅有1家,占1.9%,自檢項目達20項的有17家,占32.6%,剩下的65.5%的自檢能力均在20項以下。調查的河南60家縣鎮供水企業,自檢項目在20項以上的僅有7家,占15.2%,自檢項目在10項以下的有44家,占73.3%。縣鎮供水企業要執行新的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任務相當艱巨。
⑸供水管網設計不合理、施工不規范、管網老化問題突出。新型管材使用少,自來水漏損嚴重。陜西省88個縣鎮供水企業的管道長度為3560.34公里,其中:球墨鑄鐵管為243.91公里,僅占6.85%,新型塑料管材為629.44公里,占17.68%,該省產銷差率平均水平達45.96%。河南省56個縣鎮供水企業的管道長度為3754.29公里,其中:球墨鑄鐵管為284.69公里,僅占7.58%,新型塑料管材為761.87公里,占20.29%,該省產銷差率平均水平達32.24%。
⑹技術水平總體上較低,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應用相對滯后。由于資金匱乏等原因,有近半數供水企業仍在使用耗能高的淘汰型變壓器,運行效率不高,致使供水單位耗電量居高不下。遼寧省26個縣鎮供水企業中,制水單位耗電量在300千瓦時/千立方米以上的有17家,占65.38%,制水單位耗電量在600千瓦時/千立方米以上的有7家,占26.92%。湖南省49個縣鎮供水企業中,制水單位耗電在300千瓦時/千立方米以上的有30個,占61.22%,制水單位耗電量在600千瓦時/千立方米以上的有9個,占18.37%。大多數縣鎮供水企業對用戶檔案資料,建成區管網資料等仍實行手工管理,即使在信息化方面有所投入,也是安裝多,應用少,簡單的單項應用多。總之,較低的技術水平嚴重影響了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和縣鎮供水事業的發展。
⑺村鎮供水管理機構不健全,存在管理缺位現象。
我國城鄉供水管理體制具有明顯的差異,對于建設行政部門來說,設市城市的供水管理相對較為系統和完善,而縣鎮、鄉村的供水管理較為薄弱。據統計,在省、地、縣三級建設系統均有管理機構并配備人員,人員總數為15335人,這些人員顯然難以支撐人口8—9億人的縣鎮、鄉村供水的管理,加之歷史的原因,目前農村的供水基本上形成了由建設部門負責指導村鎮規劃的編制工作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利部門、衛生部門分別負責部分縣鎮和全部農村供水和農村衛生改水工作?梢钥闯,縣鎮和鄉村的供水管理體制不健全,同時機構不完善、職責不清和分工不明及管理缺位的現象比較嚴重。
⑻縣鎮飲用水水源污染比較嚴重。據有關部門統計,2005年全國七大水系175條河流,345個斷面監測顯示,Ⅰ—Ⅲ類水質占46.7%,Ⅳ—Ⅴ類水質占24.9%,劣Ⅴ類水質占28.4%。全國52個主要湖泊評價顯示,5個受到污染,26個受到嚴重污染,75%的湖泊不同程度地富營養化,滇池、巢湖、太湖最為嚴重,最近太湖、巢湖、秦皇島等地相繼突發藍藻污染水源事故,影響極壞。另據調查,25%的地下水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區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水環境的惡化和水源的污染,嚴重影響了縣鎮和鄉村居民的用水安全。
(二)縣鎮排水設施現狀和問題
1、縣鎮排水設施現狀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村鎮人口不斷集中,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城鎮污水排放量也不斷增加,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環境意識增強。近幾年來,縣鎮排水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排水設施特別是污水處理廠建設,成為新興的行業。截止2006年底,全國城市已建成污水處理廠814座,縣城186座,建制鎮1041座,加上其他污水處理裝置,污水處理總量城市已達到201億m3
/日 ,縣城8億m3 /日 ,建制鎮11.5億m3
/日。鋪設排水管道城市達26.13萬公里,縣城6.86萬公里,建制鎮 11.84萬公里,鄉 1.86萬公里,村莊 14.4萬公里,總計達到
61.09萬公里。為減輕水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2、縣鎮排水存在的問題
⑴環保意識薄弱。有些縣鎮領導和地方干部環保意識差,只注重經濟增長,忽視環境保護,往往為了一些局部和短期利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錯誤地擴大本地區的水環境容量,使當地水體污染更加嚴重。
⑵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還遠遠不能滿足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制約了縣鎮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城市的污水處理率是57.01%,污水集中處理率是44.07%,而縣城和鎮污水處理率只有13.56%和13.9%,集中污水處理還不到10%,鄉和村的污水處理率僅有1.7%和1.1%,差距太大。
據建設部《村莊人居環境現狀與問題》(2005年)調查報告,對我國具有代表性的9省43個縣74個村莊的入村入戶調查顯示,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生產生活污水隨意排放,污染水體和環境,對廣大縣鎮、鄉村飲用水安全和居民生存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⑶排水設施的固定資產和維護建設資金投入極少。2006年全國城市排水固定資產投資為331.5億,其中污水處理廠為152億,縣城完成70.6億,建制鎮83.2億,鄉村沒有投入。2006年排水維護建設資金城市支出221.5億,縣城53.4億,建制鎮65.2億,鄉4.2億,村莊33億。排水設施固定資產投入和維護建設資金支出兩項合計:城市平均每萬人163元,縣城每萬人113元,建制鎮每萬人106元,鄉每萬人12元,村莊每萬人4.48元。
⑷全國不少縣鎮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沿公路發展形成的帶狀集鎮格局,土地利用沒有進行功能分區,導致鄉鎮企業、集體化畜禽養殖場等與農村聚居點相鄰甚至混雜,使污染源影響范圍擴大。其次,由于缺少環境監管和治理經費來源,使不少縣鎮和鄉村排水設施和污水處理裝置難以配套建設,通過簡單的排水明溝和暗溝就近排入河道、湖泊,有的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再次,由于小城鎮居民居住相對分散,工業企業規模小,產品多樣,污水成分十分復雜,此外,氮磷濃度高及含有大量的營養鹽、細菌病毒等特點,給縣鎮、鄉村污水的收集和處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⑸已經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相對落后?h鎮和鄉村現有的不少污水處理設施規模很小,工藝簡單、管理落后,運行費用不能保證,致使設施不能正常運行,導致污水排放不達標。
二、加快推進縣鎮供排水事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黨中央提出“扎扎實實規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指引下,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廣大縣城、建制鎮和鄉村在國家實施區域和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方面處于重要地位,因此,縣鎮建設必將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縣鎮建設包括縣鎮的供排水事業也會隨之發生歷史性的變化?h鎮供排水事業的發展,對改善縣鎮生態環境,提高縣鎮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縣鎮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縣鎮市政公用設施,特別是供水、排水設施的建設,還遠遠不能適應黨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不適應落實人口、資源、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更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新格局,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需要。從宏觀上看,目前制約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和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的形勢下,縣鎮乃至鄉村供排水事業的發展,又面臨著基礎差、任務重、資金短缺和管理體制不順及管理機構和人員極不適應的問題。
發展縣鎮供排水事業,必須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切實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必須認真貫徹胡錦濤主席就抓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五點要求:一是要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各項工作切實符合實際,符合農民意愿;二是因地制宜,搞好規劃,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三是要抓住重點,積極推進,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強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義;四是完善機制,形成合力;五是總結經驗,分類指導。
胡錦濤主席這五點指示非常重要,既明確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的方針政策,又對各項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指導原則、工作思路和具體做法,對促進縣鎮和鄉村的供排水事業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遵照這五點要求,結合縣鎮供排水行業具體情況,對今后工作提出以下六點建議,供各地工作參考。
(一)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縣鎮供排水設施建設的重要性
縣鎮是指縣和建制鎮政府所在地,具有一定的人口規模、工業和商業的聚集規模,是當地縣、鎮、鄉、村社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并具有較強的輻射能力。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在繁榮農村經濟、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的戰略目標中,“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的一個大戰略”。截止目前,我國縣城和建制鎮共有19280個,加上鄉是33860個,發展的速度是很快的。由于縣鎮數量大、范圍廣、分布散,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任務相當艱巨。因此,建議各級地方政府,供排水行業相關主管部門以及全社會、全行業的同志們,要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略,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環境保護的重大國策和堅持可持續發展等重大方針政策上,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縣鎮供排水設施建設的重要意義。從樹立惠及人民、造福子孫的宗旨上,
實現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和文明發展的目標上,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縣鎮供排水設施建設的重要意義。同時改善縣鎮乃至鄉村的飲用水衛生條件,加大治理縣鎮和鄉村環境污染的力度,也是功在當代、造福子孫的重大舉措。
(二)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因地制宜地搞好縣鎮和鄉村的供排水發展規劃
規劃的編制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持從實際和現有條件出發,科學地確立發展目標和實施程序,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供排水事業的發展。城鎮化程度較高和有條件的地方,要在城鄉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以及村鎮建設規劃中,統籌考慮縣鎮和鄉村的供排水專項規劃,并做到近期和遠期結合,形成供排水設施的區域和城鄉統籌及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如:蘇北地區五個城市供水一盤棋統一進行規劃的經驗;蘇南地區已基本形成供水區域統籌和城鄉統籌的經驗。中、西部地區市、縣鎮、鄉村相對分散的地區,不要強求統籌,可以考慮市、縣鎮供排水設施就近延伸,采取市帶縣、縣帶鎮、鎮帶村的辦法,以及鎮、鄉、村小型系統的模式?h鎮的污水處理可采用相對集中處理,或分散收集、集中處理的模式,處理方式要因地制宜,經濟實用。
總之,供排水規劃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條件和環境容量,不要照搬城市模式。
(三)把縣鎮供排水設施建設納入國家重點流域治理規劃,統籌實施
重點流域治理規劃,首要的任務是保護好飲用水水源,統籌規劃生活污水、工業污水、農業污水的治理。國務院批復了十個重點流域(區域)規劃,總投資達1100億;春、海河、遼河、巢湖、太湖、滇池的治理已經投入了600多億。松花江污染事故發生后,國家批準了松花江流域治理規劃,擬投入80多億。南水北調東線的治理安排投資150億。南水北調中線規劃也已啟動。長江、黃河、珠江三大流域正在編制水污染防治規劃。《建設行業“十一五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都要求到2010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于70%,還將配套建設一大批污水處理設施、收集管網、污泥處理及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山東省的經驗很好,南水北調東線在山東省沿線共規劃137項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污水管網、除磷脫氮、污泥處置和垃圾處理工程,總投資61億,納入治理規劃,現已完成39項,正在建設41項,工程進展順利?h、鎮供排水工程是流域治理中的具體任務,納入流域治理規劃,統籌實施,有利于實現規劃的目標,也才會真正實現生態環境的改善。
(四)切實解決縣鎮供排水方面的立法、資金、技術和人才四大問題
1、立法。要加快立法,盡快修訂《城市供水條例》,出臺排水和污水處理方面的法規。要把黨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和開發西部地區的戰略,以及保護飲用水水源安全的重要方針政策體現在立法之中,依法規范和促進縣鎮和鄉村水業健康發展。
2、資金。充分發揮國債資金和國家農村改水專項資金以及環保專項資金的導向作用,向西部地區和農村基礎設施傾斜,加大投資力度。發揮西部地區市場、資源和勞動力優勢與東部地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結合起來,形成區域經濟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新局面。引入市場機制,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村的比重,形成農民積極籌資投勞、政府持續加大投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繼續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切實落實區域統籌、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方針,加快整個城鄉供排水事業的發展。
3、技術。依靠技術進步,加快適用于縣鎮、鄉村小型(或簡易的)供排水技術設備的開發和應用?偨Y交流因地制宜,自主創新,經濟實用,投資省、處理效率高、占地少、工藝簡單、管理方便、運行費用低的小型污水凈化裝置。引進生態處理新技術,利用天然溝渠、池塘和土地及簡單的構筑物,自然凈化污水及采用厭氧凈化沼氣池處理污水等。同時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供水、排水、污水處理技術及產品設備,注重節水、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
4、人才。增強城市供排水企業的社會責任,充分發揮城市供排水行業人才的優勢,采取定向交流的形式,城市供水排水企業定向培訓縣鎮同業人員。依靠國家高等教育培養的環境工程人才并結合發展供排水專業職業教育,為廣大縣鎮和西部地區定向培養供排水專業人才。同時發揮科研設計單位,技術咨詢等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動員各行各業組織志愿者活動,形成支援農村建設、支援西部地區的良好社會風尚。
(五)建議將供排水事業發展列入各級地方政府環保責任狀
我國不少省、市政府在創建環保模范城活動中設立了環保責任狀,是反映政府有作為的有效措施。創建環保模范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涉及面較廣,而確保城鄉人民身體健康,保障飲用水安全的城鎮供水工程以及治理城鎮水環境污染的城鎮排水和污水處理工程,既是環境工程,又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保護工程,更是惠及百姓、造福人民的事業,建議把加快縣鎮和鄉村供排水工程建設列入考核各級政府服務人民的業績,把“以人為本”落到實處。
三、發揮協會作用,努力為縣鎮供排水事業發展做出新貢獻
協會的職能是“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中國水協和各地方水協要認真履行社團組織的職責。為加快推進縣鎮供排水事業發展,協會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積極參與各地供排水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幫助各地供排水企業制定實施規劃和具體方案;
二是總結各地在實施區域統籌和城鄉統籌及城鄉一體化,加快發展縣鎮和鄉村供排水事業發展的經驗,發揮典型示范作用,促進地區供排水事業發展;
三是在自愿的原則下,通過協會組織第一批東部發達地區支援西部地區的活動,實踐一段后,我們要認真總結經驗,在東、西部地方水協和廣大會員單位的支持下,繼續擴大對口支援活動的范圍。同時,中國水協建議各省、自治區水協都像四川、廣東、浙江等水協一樣,組織開展省內相互支援活動,特別是東部發達地區應盡量把本省相對不發達的縣、鎮供排水設施建設搞好;
四是加強對西部地區和其他欠發達地區的技術和人才培訓活動,以水協供水委縣鎮工作部為主,以“確保供水安全、提高供水水質、優化供水成本、改善供水服務”四項任務為主要內容,針對企業實際需要,組織培訓活動。對這種培訓活動,我們歡迎有實力的大企業和設備材料生產廠商給予贊助。請中國水協企業文化工作委員會,在全行業開展增強企業社會責任的活動中,以實際行動在我們供排水企業之間開展扶貧、獻愛心活動,支持貧困地區的供排水企業同仁參加培訓學習,為培養人才竭盡協會會員的責任;
五是探索分批組織專家組,赴西部和欠發達地區開展經營管理、技術咨詢活動,送管理、送技術上門,真心實意的為西部和欠發達地區同行支實招、辦實事。
以上意見,不妥之處,請指正。
在全國縣鎮供排水技術管理暨支援西部地區會議上的講話——李振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