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從7月20開始,迎來了7年來自來水價的首次上調,但也只是從原來的1.03元/噸調整至1.30元/噸,從明年11月20日開始,再從1.30元/噸調整為1.63/噸,與此同時,污水處理費也作相應調整。這就是說,上海將分兩步實施水價的逐步到位。
平心而論,上海的自來水價與全國的許多大中城市相比,水價是偏低的,但盡管如此,仍然引起輿論的一片嘩然。這是什么原因,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對自來水和自來水價的固有觀念依然未能得到徹底的轉變。
“福利水”、“廉價水”、“自來水”的概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人們總以為自來水來得容易,把江水、河水或湖水打上來,通過簡單的制水工藝流程,加點凈水藥物,用泵輸送到管網里就可以了。這乍看似乎沒錯,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自來水制作的工藝流程確實簡單,那時,城市人口少,自來水的供應量少,原水水質好,水源就在水廠邊上,水質檢測指標最多也就30幾個,原材料不僅質量要求不高,且價格低廉,連職工也只有幾十或百把號人。人均工資也就四五十元,以那時的水平或標準看,自來水確實像福利水,因為它很廉價。但時間過去了四五十年以后,水質在大幅度提升,各項成本上漲,這些變化要求我們必須重新認識自來水和水價。自來水公司雖具有公共事業性質,但它卻是個名副其實的國有企業,是企業就必須強調適當的利潤。也就是說,它必須在保證城市水壓足、水質好的同時,還要著眼于城市水業持續穩定、科學長遠的發展,它必須與城市同步發展甚至要有所超前。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們對自來水的固有觀念必須徹底摒棄。今天的自來水就是商品水、市場水、優質水、稀缺水。
觀念要與時俱進,還得因地而改。比如說,一個在南方某豐水城市生活慣了的人到西北某缺水城市去謀生工作,為了適應那里的生活,他不得不自覺地轉變對水的觀念,也像當地人那樣惜水如金。觀念還要因環境氛圍而改。一位江南某市的一個女孩子到澳洲留學,寄居在一位獨居老婦的家里,她原來在自己家每天洗澡,每次洗澡總得花半個小時以上,爸媽從不對她說個“不”字,但是在澳洲城市,人們普遍都注重節水,女孩洗澡時間稍長一點,老婦人就忍不住敲打浴室門,嘴里還喋喋不休。這樣的一個“環境熏陶”,女孩不得已改變了原來的習慣,她自己說現在每次洗澡只要5分鐘,既省水又節電,她甚至由衷地感謝那位老婦人呢!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悟出:有的城市“一戶一表、計量出戶”的改裝為什么至今還有相當一部分用戶拖著不辦,因為在這個城市基本實現“一戶一表”后,也就意味著現行水價的中止,階梯水價政策的即將出臺與實施,屆時,用水多少會受到價格上的約束,至少沒有現在用總水表那么來得大手大腳,無拘無束,尤其是對那些用富貴水、高耗水的行業,因為階梯水價會直接刺向他們的利益;我們還可以悟出,作為城市基礎設施之一的供水管網建設和維護,為什么政府投入嚴重不足,改造總顯得滯后,頻頻發生爆管,而這部分的損失非要從水價成本中去匡算由市民來買單。
這一切,都與兩個字有關:觀念。什么時候能對自來水、水價予以重新認識并轉變觀念,水價也就能真正走上與市場同步的健康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