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震后自救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壓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傷,都應該堅定獲救的信心,妥善保護好自己,積極實施自救。
(1)要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進一步倒塌造成的傷害;
(2)盡量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
(3)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
(4)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劃,團結配合,必要時采取脫險行動;
(5)尋找和開避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
(6)一時無法脫險,要盡量節省氣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計劃著節約使用,盡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獲救;
(7)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墻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確定不遠處的有人時,再呼救。
發生地震后,如果被困在廢墟中,首先要保持鎮定,盡量選擇有支柱的地方避險,等待救援。在專業醫療救援隊到來之前,如果發生骨折,可以尋找木條、木板甚至搟面杖等,用布條捆扎起來,起到暫時固定作用。如果傷口流血,可以用干凈的衣物在傷口處進行簡單的加壓包扎。
2、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災隊伍不可能立即趕到救災現場,在這種情況下,為使更多被埋壓在廢墟下的人員,獲得寶貴的生命,災區群眾積極投入互救,是減輕人員傷亡最及時、最有效的辦法,也體現了“救人于危難之中”,的崇高美德。
搶救時間及時,獲救的希望就越大。據有關資料顯示,震后20分鐘獲救的救活率達98%以上,震后一小時獲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時還無法獲救的人員中,窒息死亡人數占死亡人數的58%。他們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時救助,是完全可以獲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幾十萬人被埋壓在廢墟中,災區群眾通過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壓人員重新獲得生命。由災區群眾參與的互救行動,在整個抗震救災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2.1地震發生后如何尋找尋被壓埋的人?
利用救助犬和測定微量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對遇險者定位。但為了搶救時間,也可以用簡易的方法找尋被壓埋的生存者。一是問,向了解情況的生存者詢問,了解什么人住在哪些建筑內,震時是否外出,有什么生活習慣等,從中尋找可靠的線索。二是看,觀察廢墟疊壓的情況,特別是住有人的部位是否有生存空間;也要觀察廢墟中有沒有人爬動的痕跡或血跡。三是聽,傾聽存活人員的動靜。聽的方法是:要臥地貼耳細聽;利用夜間安靜時聽;一邊敲打(或吹哨)一邊聽。有時你敲他也敲,內外就聯系上了。四是分析,分析倒塌建筑原來的結構、用處、材料、層次、倒塌狀況,判斷被壓埋人員的生存情況。
2.2震后救人時間要快
震后救人,力求時間要快、目標準確、方法恰當,互救隊伍不斷壯大的原則。具體做法是:先救近處的,不論是家人、鄰居,還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遠;先救容易救的人,這樣,可迅速壯大互救隊伍;先救青壯年和醫務人員,可使他們在救災中充分發揮作用;先救“生”,后救“人”。唐山地震中一農村婦女,每救一個人,只把其頭部露出,避免窒息,接著再去救另一個人,在很短時間內使幾十人獲救。
應根據震后環境和條件的實際情況,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將被埋壓人員,安全地從廢墟中救出來。
通過了解、搜尋,確定廢墟中有人員埋壓后,判斷其埋壓位置,向廢墟中喊話或敲擊等方法傳遞營救信號。營救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埋壓人員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鐵棒、鋤頭、棍棒等)不要傷及埋壓人員;二是不要破壞了埋壓人員所處空間周圍的支撐條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壓人員再次遇險;三是應盡快與埋壓人員的封閉空間溝通,使新鮮空氣流人,挖扒中如塵土太大應噴水降塵,以免埋壓者窒息;四是埋壓時間較長,一時又難以救出,可設法向埋壓者輸送飲用水、食品和藥品,以維持其生命。
在進行營救行動之前,要有計劃、有步驟,哪里該挖,哪里不該挖,哪里該用鋤頭,哪里該用棍棒,都要有所考慮。
過去曾發生過救援人員盲目行動,踩塌被埋壓者頭上的房蓋,砸死被埋人員,因此在營救過程中要有科學的分析和行動,才能收到好的營救效果,盲目行動,往往會給營救對象造成新的傷害。
先將被埋壓人員的頭部,從廢墟中暴露出來,清除口鼻內的塵土,以保證其呼吸暢通,對于傷害嚴重,不能自行離開埋壓處的人員,應該設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圍的埋壓物,再將被埋壓人員抬出廢虛,切忌強拉硬拖。對饑渴、受傷、窒息較嚴重,埋壓時間又較長的人員,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強光刺激,對傷者,根據受傷輕重,采取包扎或送醫療點搶救治療。
2.5如何選擇臨時的安全住處?
震后要避開山洪地帶,選擇地勢較高、干燥、空氣新鮮、坡度不大的山坡上,就地取材,搭建高棚、掛蚊帳,搭建臨時住所,以利雨水排除和防有害昆蟲叮咬。另外,搭建臨時廁所時注意選擇下風口、遠離河流,防止污染飲用水。
3 震后傳染病防護
3.1地震災后需嚴防傳染病
地震災后應特別注意蟲媒傳染病、腸道傳染病、經接觸和土壤傳播的疾病的預防工作。以下介紹了一些地震災區群眾和救援人員應注意的預防傳染病常識。
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黑熱病等蟲媒傳染病,應采取滅蚊、防蚊和預防接種為主的綜合措施。在受災期間,主要應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被蚊蟲叮咬,夜間露宿或夜間野外勞動時,暴露的皮膚最好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驅蚊藥。
平時還應注意飲水和飲食衛生。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凈水片)消毒生活飲用水;不喝生水,飯前便后洗手,不吃腐敗變質或受潮霉變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不用臟水漱口或洗瓜果和蔬菜。要及時消除垃圾、污物,做好環境消毒,管理好糞便、垃圾。
由于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縫、山體坍塌、江河污染等原因,造成人員外傷,易引起破傷風、鉤端螺旋體病和經土壤傳播的疾病的發生。災區群眾應注意,破損的傷口不要與土壤直接接觸。如果條件允許,對各種原因引起皮膚破損的人員應及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對傷口進行清創和縫合,嚴重的應送醫院救治。
此外,還應加強人與人之間和畜與畜之間的疫情監測,及時與畜牧獸醫部門互通信息,以便有效處置首發疫情,嚴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炭疽等疾病的發生或流行。
3.2噴灑消毒水防疫情
災后,疫情的防控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避免傳染病的大規模爆發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個棘手問題。當年唐山地震發生之后,政府調集大量飛機在唐山上空噴灑消毒水。由于消毒措施到位,因此災后唐山未發生大規模疫情,甚至連蚊子蒼蠅都沒有。
3.3震后防止中毒適用小技巧
震后初期飲食業和家庭的廚具、餐具以及主、副食品被壓埋在廢墟中,災民主要靠救濟食品生活。飲食衛生工作的重點是做好救災食品的衛生監督,對挖掘出的食品進行鑒定,確定能否食用。
(1)派專人對救災食品的貯存、運輸和分發進行衛生監督。救災食品不得與汽油、殺蟲劑、毒鼠劑以及其他毒物一起貯存,不得用同一車輛運輸。食品倉庫和堆放食品的地點要干燥、通風、清潔。發放食品時要派衛生防疫人員把關,對生霉、腐敗、浸水和被污染的食品以及膨脹、漏氣與嚴重銹蝕的罐頭,禁止發放食用。
(2)對挖掘出的食品進行檢驗和質量鑒定。對從冷凍庫內挖出的肉類食品要經衛生檢驗隊檢驗,明顯腐敗變質者深埋,輕度腐敗者煉工業油;未腐敗者經高溫處理可供食用。對砸死的牲畜除經獸醫人員檢驗確定可食者外,一律作深埋處理。
(3)恢復工作的食堂,飯店要有防蠅設備,要保證供應的食品清潔衛生,要創造條件對食具作到用后洗凈、消毒。飯菜要燒熟煮透,現作現吃。嚴禁出售腐敗變質食物和病死的禽、畜肉。飲食服務人員身體要健康,至少無傳染病。
(4)加強飲食衛生知識的宣傳教育。要求人人不喝未經消毒的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不潔食物。
3.4.震后如何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地震災區的每一位公民,都應力求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注意身體健康。要根據氣候的變化隨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預防感冒、氣管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傳染病,特別是老人和兒童要特別注意防止肺炎。要吃一些咸菜,補充體內因大量出汗而損失鹽分和水分,預防中暑。
3.5如何做好臨時居住環境的衛生?
震后管好糞便是群眾生活中的突出問題。衛生防疫人員要指導居民選擇合適地點,利用就便材料,建應急公共廁所,要求做到坑深(1.5米深)、窄口(50厘米寬)、加蓋,四周挖排水溝,外圍草簾。建臨時垃圾坑及污水坑。要定期噴灑殺蟲劑。發動群眾建立震區衛生公約,并教育群眾自覺遵守。
3.6.震后滅蚊蠅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飛機噴藥殺滅:用飛機進行超低容量噴灑殺蟲劑滅蟲,具有高效、速效、面廣、費用低等優點,是大面積殺滅蚊蠅的理想方法。當飛機高度為20米,速度為44米/秒,在無風或微風的氣象條件下噴藥,每小時噴霧面積為1.4萬~1.9萬畝。用馬拉硫磷、殺螟松、辛硫磷、害蟲敵乳劑或原油,每畝噴灑50毫升,殺蚊蠅效果可達90%以上。但飛機噴灑殺蟲劑受氣象、地面建筑物及植被等條件限制,而且只能噴到地物表面,對室內、倒塌建筑物的空隙以及地下道內的蚊蠅則噴灑不到。同時有大量藥物在到達地面前就隨風飄逸,起不到殺蟲作用。因此,對飛機噴灑不到的地方和氣象條件不適用時,必須依靠地面噴灑。
地面噴藥殺滅:對面積較大的居民點、坍塌的建筑物、廁所、糞堆、污水坑、垃圾堆以及挖掘、掩埋尸體現場等處進行噴霧,居民簡易防震棚內、外都可噴到。對分散的居民點室內和面積較小道路窄狹的地點,以及山坡、灘頭等機動車輛難以到達的地方,可用手動壓縮式噴霧器、靜電噴霧器以及小型手提噴霧器。
用煙劑熏殺:對室內、地窖、地下道等空氣流動較慢的地方和噴霧器噴灑不到的地方,可用666,敵敵畏、敵百蟲、西維因、速滅威等煙劑熏殺蚊蠅。也可用野生植物熏殺。
多種殺蟲劑混合使用或交叉使用,以防止蚊蠅產生耐藥性,降低殺滅效果。
3.7.如何做好尸體的防臭?
尸體挖埋作業小組要配備消毒人員。消毒人員要緊跟作業人員邊挖邊噴灑高濃度漂白粉、三合二乳劑或除臭劑。將尸體移開后,對現場要再次噴灑除臭。要將尸體用衣服、被褥包嚴,裝塑料袋內將口扎緊,防止尸臭逸散,并盡快裝車運走。要先在運尸車廂板墊一層砂土,或墊塑料布,防止尸液污染車廂。要有計劃地選擇遠離(5公里)城鎮和水源的地點深埋。在農村,要使用指定的牛車、架子車等。
3.8尸體挖埋工作應注意哪些問題?
(1)挖掘、搬運和掩埋尸體作業人員,要合理分組,采取多組輪換作業,防止過度疲勞,縮短接觸尸臭時間;
(2)尸體挖埋作業人員要戴防毒口罩,穿工作服,扎橡皮圍裙,戴厚橡皮手套,穿高腰膠靴,扎緊褲腳、袖口,防止吸入尸臭中毒和尸液刺激損傷皮膚;
(3)挖埋尸體人員作業完畢,先在距生活區50米左右的消毒站脫下工作服、圍裙和膠靴,由消毒人員消毒除臭,把橡皮手套放入消毒缸內浸泡消毒。雙手用3%來蘇液浸泡消毒,再用酒精棉球擦手,最后用清水肥皂洗凈,有條件時淋浴或擦澡。進宿舍后換穿清潔衣服。對運尸車和挖埋尸體工具,要停放在消毒站,由消毒人員用高濃度漂白粉精、三合二乳劑或除臭劑消毒除臭;
(4)要把開水送到作業人員口中,防止污染飲用水和水碗。挖埋作業人員應在特設的臨時食堂就餐。
4 震后飲用水安全
4.1.震后飲用水需注意的問題?
強烈地震后,城市自來水系統遭到嚴重破壞,供水中斷,城鄉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斷裂或錯開、淤砂,地表水受糞便、污水以及腐爛尸體嚴重污染,供水極為困難,有時不得不飲用河水、塘水,溝水和地下遭積水、游泳池水以及雨水。能否解決群眾供水問題是關系震后能否控制大疫的一個關鍵問題。保證飲用水衛生,首選可直接飲用的瓶裝水或密封桶裝水;其次,選擇經簡單消毒后即可飲用的水源。
根據震前了解的當地水源分布,通過現場調查,尋找水量充分,水質良好、便于保護的水源。震后一切水源都可能受污染,因此對所有水源都要重新檢驗,確定可否飲用。選定的水源要加強防護,清除周圍50米以內的廁所、糞坑、垃圾堆以及尸體等污染源,建立水源保護制度,設崗哨看管,防止壞人投毒。
4.3.如何進行飲用水消毒?
對混濁或不符合飲用衛生標準的水,要先凈化后消毒。
混水澄清法:用明礬,硫酸鋁、硫酸鐵或聚合氯化鋁作混凝劑,適量加入混水中,用棍棒攪動,待出現絮狀物后靜置沉淀,水即澄清。沒有上述混凝劑時,可就地取材,把仙人掌、仙人球、量天尺、木芙蓉、錦葵,馬齒莧、刺蓬或榆樹、木棉樹皮搗爛加入混水中,也有助凝作用。
飲水消毒法:煮沸消毒效果可靠,方法簡便易行。也可用漂白粉等鹵素制劑消毒飲用水。按水的污染程度,每升水加l-3毫克氯,15-30分鐘后即可飲用。為驗證氯素消毒效果,加氯30分鐘后應做水中剩余氯測定,一般每升水中還剩有0.3毫克氯時,才能認為消毒效果可靠。個人飲水每升加凈水錠二片或2%碘酒5滴,振搖2分鐘,放置10分鐘即可飲用。
4.4.臨時供水方式有哪些?
水源距居民點很遠時,可用運水車拉水。按每人每日應急用水5-6升計算,一輛運水車每日可供約3千人。用運水車供水時,要設專人負責,將漂白粉加入水箱內進行消毒。降雨時,可用盆、雨布、塑料布等接水,澄清后加漂白粉消毒。貯水可用缸、罐或水泥槽。對洗澡,洗衣用水,可在地上挖坑,里面墊塑料布,留小口加蓋貯水。
4.5.如何管理臨時水源?
積極修復自來水系統和水井,必要時打臨時淺水井。建立水源衛生保護和飲用水消毒制度。水井要建井臺、挖排水溝,由當地、居民中的骨干分子管理周圍清潔衛生。取水要用公用水桶。禁止在井旁洗臟物和喂飲牲畜。防疫人員定時消毒。
4.6.如何儲存和凈化飲用水?
每人每天水供應量應為5公斤。主要用于做飯、洗澡、刷牙和洗衣服。至少儲備3-5天的飲用水(每人至少25公斤)。
飲用水必須儲存在堅固的塑料容器內,并擰緊蓋子。在每個容器內都要加入含氯消毒劑。所有的容器都要進行標識。避免盛水的容器與有毒有害物質接觸,如殺蟲劑、汽油等。
將儲存水的容器放在陰涼處,不要再太陽下曝曬,另外,儲存水應該每6個月更換一次。
4.7.如何保證在家中飲用安全的水?
使用各種辦法燒開水,不要飲用變色、有異味的水和融化的冰塊。飲用安全的罐頭、果汁、蔬菜汁或其他來自罐裝食品的液體。游泳池、溫泉的水只能用于洗澡、洗手等,不能飲用。
4.8.不安全的水源有哪些?
非自來水水箱的水;鍋爐的殘余水;破壞的自來水管的水。
瓶裝水、開水或經過消毒的水。不要使用污染的水洗碗、刷牙、洗菜、洗水果等。如果飲用已經開口的瓶裝水,一定要消毒或燒開后飲用。開水1分鐘就可以殺死絕大多數微生物。如果沒有條件燒開水,可以使用專業人員提供的消毒片或含氯制劑進行消毒后飲用。
5 震后食物安全
5.1.如何搞好震后飲食衛生,防止食物中毒?
(1)派專人對救災食品的貯存、運輸和分發進行衛生監督。救災食品不得與汽油、殺蟲劑、毒鼠劑以及其他毒物一起貯存,不得用同一車輛運輸。食品倉庫和堆放食品的地點要干燥、通風、清潔。發放食品時要派衛生防疫人員把關,對生霉、腐敗、浸水和被污染的食品以及膨脹、漏氣與嚴重銹蝕的罐頭,禁止發放食用。
(2)對挖掘出的食品進行檢驗和質量鑒定。對從冷凍庫內挖出的肉類食品要經衛生檢驗隊檢驗,明顯腐敗變質者深埋,輕度腐敗者煉工業油;未腐敗者經高溫處理可供食用。對砸死的牲畜除經獸醫人員檢驗確定可食者外,一律作深埋處理。
(3)恢復工作的食堂,飯店要有防蠅設備,要保證供應的食品清潔衛生,要創造條件對食具作到用后洗凈、消毒。飯菜要燒熟煮透,現作現吃。嚴禁出售腐敗變質食物和病死的禽、畜肉。飲食服務人員身體要健康,至少無傳染病。
(4)加強飲食衛生知識的宣傳教育。要求人人不喝未經消毒的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不潔食物。
有效期較長的食物;不需要加工、冷藏的食物;儲備嬰兒或哺乳期婦女食用的食物;不要太咸或太辣的食品。
5.3.如何儲存應急食物?
將食品儲存在干燥、陰涼的地方,最佳保存溫度5-16℃。不要將食物亂堆放,以免食物因儲存溫度較高變質。避免食物與汽油、農藥、殺蟲劑、顏料等接觸。另外,將食物放在密閉的紙箱中,防止鼠類和其他昆蟲類叮咬或破壞。
5.4.如何使用應急食物?
在使用應急食品前,先食用容易變質或需要冷凍的食品;不能食用在室溫下放置2小時以上的食物,不要食用任何變質、變味的食物;罐裝食品出現漏縫或罐體出現膨脹的食品也不能食用。
5.5.如何準備安全的食物?
盡量找到可用的烹飪用具,包括刀、叉、紙碟、紙杯和紙碗,開瓶器、鐵爐,盡量使用煮熟的食物。
6 震后心理救助小知識
在地震中,有人觀察到,不少無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傷或擠壓傷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潰,失去生存的希望,亂喊、亂叫,在極度恐懼中"扼殺"了自己。這是因為,亂喊亂叫會加速新陳代謝,增加氧的消耗,使體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時,大喊大叫,必定會吸入大量煙塵,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傷亡。正確態度是在任何惡劣的環境,始終要保持鎮靜,分析所處環境,尋找出路,等待救援。
7震后簡單醫療小措施
7.1.如何止血、固定砸傷和擠壓傷?
地震易發生開放性創傷,造成外出血,發生此類問題應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時呼救。對開放性骨折,不應作現場復位,以防止組織再度受傷,一般用清潔紗布覆蓋創面,作簡單固定后再進行運轉。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進行固定。并參照不同傷勢、傷情進行分類、分級,送醫院進一步處理。
7.2.如何妥善處理傷口?
擠壓傷時,應設法盡快解除重壓,遇到大面積創傷者,要保持創面清潔,用干凈紗布包扎創面,懷疑有破傷風和產氣桿菌感染時,應立即與醫院聯系,及時診斷和治療。對大面積創傷和嚴重創傷者,可口服糖鹽水,預防休克發生。
包扎是外傷現場應急處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時正確的包扎,可以達到壓迫止血、減少感染、保護傷口、減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和夾板等目的。相反,錯誤的包扎可導致出血增加、加重感染、造成新的傷害、遺留后遺癥等不良后果。
7.3.1包扎傷口應了解有無內在損傷
在外傷急救現場,不能只顧包扎表面看得到的傷口而忽略其他內在的損傷。
同樣是肢體上的傷口,有沒有合并骨折,其包扎的方法就有所不同,有骨折時,包扎應考慮到骨折部位的正確固定;同樣是軀體上的傷口,如果合并內部臟器的損傷,如肝破裂、腹腔內出血、血胸等,則應優先考慮內臟損傷的救治,不能在表面傷口的包扎上耽誤時間;同樣是頭部的傷口,如合并了顱腦損傷,不是簡單的包扎止血就完事了,還需要加強監護。對于頭部受撞擊的患者。即使自覺良好,也需觀察24小時。如出現頭脹、頭痛加重,甚至惡心、嘔吐,則表明存在顱內損傷,需要緊急救治。
因此,在對傷者明顯可見的傷口進行包扎之前或同時,一定要了解有沒有其他部位的損傷,特別要注意是否存在比較隱蔽的內臟損傷。
7.3.2與體腔相通的傷口的包扎
對于與體腔相通的開放性傷口,現場一般只需對傷口進行簡單的覆蓋,然后盡快送醫院或緊急聯系醫務人員前來救治。
例如,與腹腔相通的腹部傷口,可用干凈的紗布、毛巾、被單等覆蓋。如有腸管或網膜從創口處膨出,切勿試圖將其回納腹腔內,以免加重腹腔污染。對膨出的腸管或網膜,應用干凈的碗將其完全蓋住,或用干凈紗布圈套于周圍再行包扎,以防擠壓膨出的腸管或網膜。
又如,與胸腔相通的胸部傷口,可造成開放性氣胸。其中,“交通型氣胸”與“高壓(張力)型氣胸”癥狀嚴重,甚至可致昏迷、死亡。
前者應盡快用無菌紗布或其他清潔的敷料封閉傷口,包扎固定,防止反常呼吸,以便減輕癥狀和減輕持續傷害。對于“高壓(張力)型氣胸”,由于破裂口形成單向活瓣,當人吸氣時裂口開放,氣體不斷進入胸膜腔;呼氣時裂口關閉,以至氣體不能排出。胸腔內壓力不斷增加,使得肺受壓增加,從而導致進行性呼吸困難。此時須作緊急排氣處理,可用大號注射針頭在患側鎖骨中線第二肋間刺人胸膜。
再者,頭顱外傷者如果出現“鼻孔、耳朵流出較大量的淡紅色液體”,應考慮顱底骨折,傷口與顱腔有相通。不要在現場試圖壓迫和填塞傷者鼻孔、耳朵,以免造成顱內感染。如骨折穿破頭皮或有腦組織膨出,可按腹腔臟器膨出的原則處理。
7.3.3以出血為主要癥狀的傷口包扎
在有出血的情況下,外傷包扎的實施必須以止血為前提。如不及時給予止血,則可造成嚴重失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有時候,包扎本身就是止血的措施。例如,組織損傷造成的毛細血管出血,出血時血液成水珠樣從傷口流出,稍微壓迫即可止血,有時也可自動凝固止血。這種出血,往往只需要在傷口貼上止血貼,或在傷口上覆蓋消毒紗布,然后稍微加壓包扎,即可完成止血和包扎的雙重任務。但對于由動脈血管損傷引起的“動脈出血”和由靜脈血管損傷引起的“靜脈出血”,單純的壓迫包扎傷口,往往不能達到止血的目的。
動脈出血時,出血呈搏動性、噴射狀,血液顏色鮮紅,可在短時間內大量失血,造成生命危險;靜脈出血時,出血緩緩不斷外流,血液顏色紫紅。這些可通過“指壓”和“止血帶”等應急措施臨時止血,再送醫院或請救護人員前來救治。
指壓止血是在傷口的上方,即近心端處,找到跳動的血管,用手指緊緊壓住。需注意的是:此法僅能用于短時間控制血流,應隨即采用“止血帶”止血法。
止血帶是具彈性的橡膠帶(帶與皮膚之間要墊上敷料),亦可用寬度大于3厘米的布帶、毛巾、領帶等代替,綁扎上臂或大腿上、中1/3交界處(注意:綁扎上臂時不能過低,否則易損傷神經),綁扎的松緊程度以傷口沒有鮮血外流為度。此外,一定要在顯著的部位標明上止血帶的時間,每隔一小時松開止血帶幾分鐘。再綁扎。
7.3.4錯誤包扎可導致嚴重后果
有人為孩子的“肘關節傷”進行包扎時,長時間把“前臂和上臂固定在一條直線上”,結果孩子的“肘關節失去了應有的彎曲功能”而殘廢了。究其原因,就是不知道包扎時,應該把關節固定在“功能位置”上。保持在功能位置上的關節,就算傷后關節不能活動,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關節的一些生理功能。
對上肢來說,最重要的是保證手的功能;對下肢來說,主要是保證持重和步行的功能。因此,肘關節的功能位置是屈曲近90度,膝關節的功能位置是稍屈10度,手各指關節的功能位置是屈曲45度。踝關節的功能位置是90~95度。
再以外傷骨折為例:包扎松散,不起固定作用是導致畸形愈合或假關節形成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骨折、脫位的整復要靠固定來保證。如果包扎松散,起不到固定的作用,近期就有可能發生出血、疼痛、休克等危險,遠期則可能造成畸形愈合和假關節。
相反,包扎得太緊,也有可能造成機體新的損傷。過緊的包扎影響血液循環,可出現肢體腫脹,或蒼白、發紺、發冷、麻木等表現。如不及時放松重新進行恰當的包扎,就有可能造成肢體缺血、壞死。
此外,為包扎傷口,不適當地移動患者,也可造成難以挽救的損傷。例如,造成長骨完全骨折患者的骨折端刺傷重要血管、神經,造成脊柱骨折的患者脊髓損傷而發生截癱等。因此,包扎時必須講究技巧。
對昏迷的病人,要采取側臥位,防止其因腦外傷、顱內壓增高引起惡心嘔吐的嘔吐物流入氣管造成窒息,如果是仰臥位,也要盡量把頭頸轉向一側,以保持呼吸道暢通。有假牙、義齒的傷員,要幫助取出,防止脫落造成窒息。反映肚痛的傷員,有可能是腸管破裂,不要急于進食水,應輸液來維持體力,等待專業救治。
7.5 禁止靠近心臟的部位用繩捆扎傷口
有些人以為在傷口靠近心臟的部位用繩捆扎可以止血,這是非常錯誤和危險的,要堅決禁止。因為用普通的繩或橡皮筋作為止血帶,壓力遠遠達不到專業醫用止血帶的壓力,很易造成只壓得住靜脈,壓不住動脈,這樣會造成動脈源源不斷地供血,而靜脈回流障礙,反而容易導致傷口出血進一步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