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質督察體系
的建立及水質監測網運行情況介紹
北京市城鎮供水協會
自2002年至2005年,北京市作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中國技援項目的三個試點城市之一,依靠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技術援助,通過建設部部的統籌安排,并結合建設部為加強城市供水水質管理,建設地區二級監測網的要求,在市政府的領導下,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完成了項目計劃,建立了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質督察體系,并于2005年開始運行,至今已取得較明顯的效果。我們在如何建立適合北京情況的城市供水水質督察體系過程中,進行了探索和嘗試,取得一些成果,但也遇到一些問題。下面就督查體系在北京開展的情況介紹一下。
一、北京市城鎮供水概況
北京市總面積為16410平方公里,轄十八個區縣,包括八個城區,十個遠郊區縣,總人口約1633萬,城鎮人口約1379萬;截止到2007年,北京有城市自來水廠66座,管網長度11450.16公里,供水面積達1466.49平方公里,綜合供水能力375.14萬立方米/日,2007年共銷售水量7.61億立方米。
北京市城市供水系統主要由公共供水系統和自建設施供水系統組成,公共供水系統又包括市區供水系統和若干個區縣供水系統。供水形式又分成市政管網供水和二次供水兩類。
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質管理部門有北京市水務局、衛生局和環保局。北京市衛生局是供水水質的衛生監督管理部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受衛生局的委托,對各公共供水單位、自建設施供水單位和二次供水的供水水質進行定期的衛生監督檢查。市環保部門定期檢查城市供水的水源水質。北京市水務局作為城市供水的主管部門,對城市供水水質進行監督管理。
二、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質督察體系的建立
1、建立水質督察體系的背景
中國改革開放開始以后,國民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數量不斷增加,這些變化不僅給城市管理帶來巨大壓力,也使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等問題日趨嚴重。
如何加強政府對城市的科學化管理,解決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強化政府對城市供水水質的監管力度,確保城市居民生活、生產和其他各項建設用水安全;提高公眾對用水質量的參與程度,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使政府面臨的新課題。
2002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簡稱UNDP)的技援項目:“中國城市供水水質督察體系”在北京開始試點工作。北京市政府主管部門試圖通過該項目的開展,找出一條適合北京地區實際情況的新思路。北京市城鎮供水協會(簡稱北京水協)作為項目承擔單位全程參與了這項工作。
2、水質督察體系的框架結構
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質督察體系由水質監測系統、水質信息系統和水質監督管理系統組成。
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系統的主體是水質監測網,它由1個中心站和12個分站組成,中心站設在市自來水集團水質監測中心(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北京監測站),12個分站分設在石景山、門頭溝、通州、大興、順義、房山、平谷、昌平、懷柔、密云、延慶、豐臺12個區縣供水單位的實驗室。
水質信息系統分中心級和地區級兩級設立,中心級設在北京市水務局,地區級設在各區縣水務局。目前,該系統主要通過人工、傳真和互聯網三種方式,實現有關水質信息的交流與傳遞。12個分站負責將本地區的水質檢測數據報送各區縣水務局和中心站,中心站負責將收集到的水質數據整理后報送市水務局。
水質監督管理系統同樣分兩級設立,一級設在市水務局,二級設在各區縣水務局。二級在一級水質監督管理部門的領導下,行使對城市供水行業的供水水質的監督管理權。
三、水質監測網的建設與運行
水質監測網建立以前,由于各供水單位的管理模式、經營狀況不盡相同,實驗室的情況也有很大差別,因此,市水務局、北京水協首先組織有關專家對各實驗室進行考察,對其現有環境條件、儀器設備、人員結構、檢測能力及管理體系進行評估,確定改進方案。
接著,各實驗室在所屬供水單位的支持下,按照水質檢測項目的相關技術要求,對實驗室進行技術改造。
第三步,采取政府采購形式,由UNDP指定的采購商執行采購。共投入資金600多萬元人民幣,為中心站購置離子色譜儀、隱孢子蟲和賈第鞭毛蟲的檢測設備,為12個分站分別購置了濁度儀、原子吸收儀、離子色譜儀和原子熒光儀。全部儀器設備驗收合格后于2005年投入使用。
第四步,為了盡快提高檢測人員水平、提高實驗室的檢測能力、規范實驗室的管理工作,北京水協自2003年開始,先后組織《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計量法》、《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等各類培訓班30余個,參加人員達2600多人次。
第五步,12個分站陸續向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資質認定(計量認證)申請,并順利通過現場評審。 2006年7月,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各監測站正式掛牌成立,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系統形成了。
水質監測網建立過程的資金來源包括:UNDP項目援助2萬美金、北京市政府撥款約1200萬人民幣、實驗室所在供水單位自籌約400萬人民幣,這些資金主要用于實驗室改造、儀器設備購置、人員培訓以及項目試運行。
為了保證監測網及各監測站正常運行,北京市水務局制定了《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章程》、《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水質分析質量控制考核辦法(試行)》、《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水質管理隨機抽查實施細則(試行)》等法規性文件,明確北京水協受市水務局的委托,負責監測網日常管理工作,為此,北京水協設立了水質工作部,并抽調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專門負責監測網的管理和指導工作。目前,監測網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季度會、人員培訓、能力考核、隨機抽查、水質督察和年度表彰等。
四、水質督察體系建設與運行對提升城市供水水質的作用
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質督察體系的建設和幾年來運行情況表明:政府的監督管理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檢測機構的檢測能力和檢測水平得以不斷提高,提升城市供水水質的目的得以實現,廣大消費者權益得到維護。
1、強化政府供水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能
水質監測系統建立以后,政府連續四年累計撥款近1600萬元,委托監測網各監測站,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對城市供水水質進行監督檢查。四年共檢查公共供水單位96個、自建供水設施單位14個;檢測樣品總計529個,25008項次;水質合格率從2005年的99.4%逐步上升至2008年的99.9%。目前,這項工作已成為政府對城市供水水質管理和監控的一個有效手段,并且還在不斷地加以完善。
2、全面提升監測站的檢測能力和檢測水平
水質監測系統建立三年以來,監測網各區縣監測站從環境條件、人員結構、儀器設備、檢測能力和檢測水平等方面均發生很大變化。
(1)、環境條件
監測網建立以前,各區縣供水企業的實驗室面積一般為60~225 m2,總面積1992 m2;建網以后,通過實驗室改造,檢測面積得到擴大,檢測條件得到改善,到目前為止,各區縣監測站的實驗室面積達到206~1000 m2,總面積3588 m2。
(2)、人員結構
建網以前,實驗室人員65人,中專以上人員26人,占總人數的40%;建網以后,監測站人員增至81人,中專以上人員72人,占總人數的89%,本科以上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和實驗室人員技術水平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3)、儀器設備
建網以前,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種類不僅單一 、老化,而且數量較少,一般只配備有1臺721~723型分光光度計、1~2臺顯微鏡、1臺pH計;建網以后,在政府及供水企業的大力支持下,各監測站分別購置了濁度儀、原子吸收儀、離子色譜儀和原子熒光儀,有6個監測站還購置了氣相色譜儀,部分監測站不僅購置了便攜式水質分析儀,還對原有儀器進行了更新,使實驗室的儀器條件進一步得到完善和提高。
(4)、檢測能力和檢測水平
建網以前,各實驗室的檢測能力相對較弱,檢測項目一般為13~24項,僅限于感官性狀、微生物及少數化學指標;建網以后,監測站的檢測項目達到20~35項,今年復查換證以后,檢測能力將達到31~40項,基本滿足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中常規檢測指標的要求。
2008年,12個區縣監測站第一次參加了國家認監委組織的“生活飲用水中鐵、錳檢測能力驗證”活動。這次能力驗證活動,全國共有180家實驗室參加,涉及供水、疾控、質檢、水利和出入境檢驗檢疫等行業,其中,127家實驗室獲得“滿意”結果。監測網的12個區縣監測站,全部取得了“滿意”結果。
3、促進公眾參與,增強信息透明度
城市供水水質安全問題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項目啟動之初,城市供水行業尚未形成有效的公眾參與水質監督的機制。普通百姓缺乏了解城市供水水質的信息渠道,了解的信息量也不足。為了維護公眾權益,增強公眾參與意識,鼓勵社會對水質進行監督,政府邀請市民代表和社會監督員,就城市供水水質管理工作進行座談,充分聽取公眾對供水水質管理的意見和建議;供水單位組織市民參觀水廠,了解從原水到出廠水的整個水處理過程和水質控制手段,監測站積極為用戶提供服務,使用戶了解水質檢測程序和方法以及質量控制手段,了解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水質情況。通過采取以上措施,提高了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增強了水質信息透明度,加深了公眾對供水行業的了解和理解。
4、 在保障“奧運”供水安全工作中發揮作用
2008年,舉世矚目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和殘奧會在北京舉辦。為了全面貫徹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科技奧運理念,實現“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實現對國際奧組委在水質方面的承諾和奧運期間安全供水、優質供水的總體目標,監測網在市水務局的領導下,以高質量保障奧運供水安全為中心工作,奧運前,各監測站不僅制定了供水水質應急保障方案,而且配備或更新了必要的檢測儀器設備,對供水水質尤其是涉奧場館水質進行了國標106項的檢測分析,對檢測結果不合格的供水單位,配合市水務局現場調查,提出整改方案,直至水質檢查合格;奧運期間,采取24小時值班,加大所轄區域內的水質檢測頻率,為北京城市供水水質安全提供了保障,為奧運供水安全做出了貢獻。
五、 進一步完善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質督察體系
1、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系統內監測站是在原供水單位化驗室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檢測人員專業知識基礎還比較薄弱,業務能力還不夠高,通過資質認定時間還不長,管理體系運行還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雖然,水質督察體系建立以后,監測站補充了一些學歷較高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檢測能力和管理水平方面有了較大提高,但距離政府主管部門和國家標準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因此,還應在人員構成方面不斷提高專業人員比例,加強現有人員專業技術培訓,在儀器設備方面還要加大投入,以滿足各方面的要求。
2、現有的水質信息系統只實現了對水質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傳遞,下一步還要利用計算機對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和處理,充分利用這些數據,做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工作。
3、建立水質信息公示制度,鼓勵媒體向社會披露城市供水水質信息,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總之,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監測站在水質檢測方面的優勢,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為政府和社會提供檢測服務,保證城市供水水質督察結果的公正性和權威性,使公眾的利益得到保護、使供水行業健康發展、使政府對供水安全的監督管理職能得到行使,最終使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質督察體系持續、健康地發展,在發展中不斷完善,是我們今后努力奮斗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