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節水型城市創建成果 深入開展節水體系建設
上海市計劃用水辦公室
一、前言
上海地處長江和太湖流域下游的平原三角洲河網地區,雖然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但內河水污染較為嚴重,難以滿足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對水資源總量和質量需求的不斷提升。因此,除了開辟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質之外,還必須深入開展節約用水工作。繼2002年成為全國首批“節水型城市”后,上海在鞏固創建成果的基礎上再接再厲,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節約用水為長期戰略方針,以節水工作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全過程,進一步加大節約用水工作力度,提高節約用水管理水平,改善城市水環境,促進人水和諧,有力推動了上海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供用水基本情況
上海市的水資源分為本地水資源和過境水資源,其中本地水資源包括本地徑流量(多年平均24.30億立方米)和地下水水資源量(約為1.24億立方米,近年來逐漸壓縮或控制開采);過境水資源包括長江過境水資源和太湖流域過境水資源,各自多年平均水資源量分別約為9335億立方米和106.60億立方米。
根據《上海市2009年水資源公報》,2009年上海市年平均降水量1322.5毫米,地表徑流量為34.60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資源量為9.92億立方米;深層地下水計劃可開采量為0.28億立方米。太湖流域來水量約為151億立方米,長江干流來水量為7881億立方米。
2009年上海市取(用)水總量為125.2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取水量為124.94億立方米,地下水取水量為0.26億立方米。按用水性質分,農業用水17.11億立方米,火電工業用水73.34億立方米,一般工業用水10.82億立方米,城市公共用水11.30億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12.63億立方米。
2009年上海市自來水售水總量為24.06億立方米。其中,一般工業用水5.59億立方米,城市公共用水8.73億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9.73億立方米。
2009年上海市城鎮污水總量為23.01億立方米,其中工業廢水6.54億立方米,生活污水16.47億立方米。2009年底共有52座城鎮污水處理廠,總處理能力686.5萬立方米/日;日均處理污水497.59萬立方米,城鎮污水處理率為78.9%,其中,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為86.8 %,郊區城鎮污水處理率為61.1 %。
2009年上海市719.8公里評價河道中,優于Ⅲ類(含Ⅲ類)水河長占28.7%、Ⅳ類水河長占27.2%、Ⅴ類水河長占8.5%、劣Ⅴ類水河長占35.6%。淀山湖(上海部分)湖區水質仍屬富營養化。
2009年上海市淺層地下水及深層承壓水的淡水區水質基本處于Ⅱ~Ⅲ類,深層承壓水的咸水區水質基本處于Ⅳ~Ⅴ類。
三、總體成果
“十一五”以來,上海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思路,立足發展循環經濟和推進節能減排,以加強需水管理和加快節水型社會(城市)建設為核心,創新本地區節水管理體制、機制和制度,通過完善節水法律法規、夯實節水管理基礎、開展集約化供水、保護地下水資源、建立合理的水價體系和推進科技節水等措施,逐步形成了全社會、全行業、全覆蓋、全過程的節約用水管理體系,有力地促進了上海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與2005年相比,2009年上海萬元GDP用水量由125立方米降至84立方米,下降32.8%(不計火電直流冷卻水則從60立方米降至36立方米,下降40%);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197立方米降至157立方米,下降20.3%(不計火電直流冷卻水從37立方米下降至24立方米,下降35.1%);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由80.9%增至82.1%,增加1.2個百分點;人均生活日用水量由125升/人·日增至139升/人·日;城鎮污水處理率由70.2%上升到78.9%;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69提高到0.71;全市地下水年開采量由7452萬立方米壓縮至2553萬立方米,壓縮幅度達到65.7%。
表 上海市2009年用水指標情況
|
計量單位 |
2005年 |
2009年 |
2009年比2005年 |
“十一五”
目標 |
|
立方米/萬元 |
125 |
84 |
下降32.8% |
105 |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 |
立方米/萬元 |
197 |
157 |
下降20.3% |
138 |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
% |
80.9 |
82.1 |
上升1.2個百分點 |
82.4 |
城鎮污水處理率 |
% |
70.2 |
78.9 |
上升8.7個百分點 |
80 |
人均日居民生活用水量 |
升/人·日 |
125 |
139 |
上升 11.2% |
≤155 |
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
/ |
0.69 |
0.71 |
上升2.8% |
0.75 |
地下水年開采量 |
萬立方米 |
7452 |
2553 |
下降65.7% |
2500 |
四、節水體系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上海市在2002年被建設部命名為“節水型城市”后,節約用水逐漸受到全社會越來越多的重視。上海市政府2006年3月發布了《關于本市鞏固節水型城市創建成果加強節水型社會(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成為今后全市節水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有力推進了全市節約用水工作的開展。
上海節水工作取得的成績得益于各級領導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得益于體制機制的保證,得益于供水建設的發展,得益于法制建設的完善,得益于科技手段的推動,也得益于節水措施的到位。
根據上海市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本市在鞏固節水型城市創建成績的基礎上,初步建成節水型社會框架,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顯提高”的目標要求,上海在“十一五”期間著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城市)基本框架體系建設,目前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初步構建了水資源管理體系、經濟結構體系、節水工程技術體系和節水社會行為規范體系,四大體系有效地支撐和促進了全市的節水工作。
(一)水資源管理體系建設
1、水資源一體化管理能力日益提升
在上海水務體制改革的推動下,目前形成了集供水、取水、排水、節水、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為一體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建立了由市、區(縣)節水管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和用水單位組成的三級管理網絡,統一管理,歸口負責。市水務局(市節約用水辦公室)是本市節約用水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市供水管理處負責節水管理的具體工作;區(縣)計劃用水主管部門負責本地區供水企業自來水管網到達區域內的節水管理,業務上受市水務局指導;全市43家行業局(集團)、公司作為節水工作的協管部門,協助開展本行業的節水工作。
2、節水政策法規體系日趨完善
對《上海市供水管理條例》和《上海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進行多次修訂,在原有《上海市冷卻水循環設施使用管理規定》、《上海市節約用水“三同時、四到位”管理規定》、《上海市房屋便器水箱應用監督管理實施細則》的基礎上,根據節水形勢變化和要求,又相繼出臺了《上海市用水定額(試行)》、《上海市節水型機動車清洗設備使用管理暫行辦法》、《上海市用水計劃指標核定管理規定》、《上海市水資源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上海市涉水對象分類名稱及代碼(試行)》、《上海城鎮雨水利用技術導則》等規范性文件,使節水政策法規體系與節水形勢和任務更加緊密結合。
3、科學實施節水規劃
2003年5月,上海市政府批準《上海市節約用水規劃》實施,對指導城市節約用水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笆晃濉逼陂g,結合上級部門要求和本市特點,編制完成了《上海市“十一五”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并報經市政府批準實施;編制完成了《浦東新區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和《青浦區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分別報市政府和市水務局批準實施。同時,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把規劃與建設計劃、行動計劃以及年度計劃緊密結合起來,強化對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全力推進規劃落地。
4、各項制度穩步推進
一是落實用水總量控制制度,對地表水和地下水取水總量嚴格控制,結合流域機構的研究編制本市用水總量的控制指標體系。二是推進用水定額管理制度,明確用水定額管理“紅線”,加快用水行業用水定額修編。三是厲行計劃用水管理制度,對非居民用水堅持實行用水計劃管理制度,同時繼續做好超計劃用水加價收費工作。四是嚴格取水許可審批制度,對新建項目都嚴格進行水資源論證。五是落實水平衡測試制度、用水情況月報制度、節水從業人員考核培訓制度等。
5、積極探索定額與計劃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1)定額修編
1998年,上海市計劃用水辦公室發布了《上海市各類取水單耗》;2001年,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和上海市水務局聯合發布了《上海市用水定額(試行)》!渡虾J懈黝惾∷畣魏摹泛汀渡虾J杏盟~(試行)》在一定時期內對促進本市節約用水工作的發展起到了一些作用,但由于特定的時期制定出的用水定額受條件限制,一些數據不盡合理,有些數據與同類產品的實際用水情況差異較大,由于用水形勢的變化很難起到推動節約用水的目的。
隨著上海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用水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課題和任務。如何在新的形勢下依據法規開創節約用水工作新局面,使之體現科學發展觀、建設節水型社會(城市)的要求,是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而迫切的課題。
為進一步推動上海的節約用水工作,根據國務院國發〖2000〗36號文和水利部資源管〖2000〗13號文的要求,并參考國家標準、行業技術規范,根據上海工業、非居民城市公共生活用水情況,自2004年起開始對《上海市用水定額(試行)》進行修編。之后,又根據國務院〖2007〗15號文“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和水利部水資源〖2007〗158號“關于進一步加強用水定額管理的通知”等文件,進一步加快用水定額的制訂和管理工作。用水定額修編工作由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共同參與,通過數據采集、典型調查和技術測量等方式,先從相對簡單的非居民城市公共生活的用水定額,開始逐步向較為復雜的工業行業主要產品的用水定額推進,并以上海市地方標準的形式在全社會公布和推進,最終形成上海市高用水行業主要產品的用水定額管理體系,為加強全市水資源管理,特別是計劃用水和節水管理提供技術依據。
目前修編共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用水定額修編(一)》(醫院、旅館、學校)于2007年8月被上海市技術監督局頒布為地方標準。
第二部分:《用水定額修編(二)》(火力發電、電子和飲料)于2008年8月通過專家評審,2010年1月正式通過上海市地方標準審定。
第三部分:《用水定額修編(三)》(鋼鐵聯合、汽車、棉印染、石油化工和造紙)于2009年8月通過專家評審,2010年1月正式通過上海市地方標準審定。
第四部分:《用水定額修編(四)》(化工、食品、電氣、建材和商務辦公樓宇)于2008年底正式開展研究,通過對企業的普查,匯總數據分析后,又進行了典型調查,目前處于征求相關行業和專家意見階段。
第五部分:《用水定額修編(五)》(浴室用水,餐廳食堂用水,車輛清洗用水,綠化用水,澆灑道路、場地用水和單位職工用水)于2009年下半年開展了普查工作,收集相關企業用水數據,并進行匯總分析。目前正處于典型調查階段。
(2)實施情況
首先,將用水定額工作列入局規范性文件。2007年11月21日,由市水務局印發的《上海市用水計劃指標核定管理規定》明確行業用水定額制訂的責任主體、審核程序,并提出了行業用水定額是用水計劃指標核定的重要依據,為規范用水計劃指標核定管理起到了保障作用。
其次,積極探索定額與計劃相結合的管理模式。2007年8月30日,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上海市地方標準《學校、醫院、旅館主要生活用水定額及其計算方法》的通知后,立即組織力量針對三個行業制訂了用水分類情況表,并下發到各個單位進行普查,在此基礎上,按照用水定額的標準和逐級審批的原則下達用水計劃。
幾年來,在全市1583家學校、326家醫院,416家旅館按照用水定額下達用水計劃,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基本正常。
第三,積極開展標準化建設。定額修編(二)、(三)(火力發電、電子、飲料、鋼鐵聯合、造紙、石油煉制、汽車和棉印染)通過專家評審之后,就著手對發電行業開展標準化建設。通過努力,發電行業的外高橋第二發電廠于2010年被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列為第一批上海市節能和環保標準化示范試點項目單位,通過在火電行業中率先總結形成的節水示范經驗和標準化管理經驗發揮示范輻射效應,深入探索用水定額如何促進計劃用水管理和積極建立節水示范標準化體系,今后其他行業在有條件的基礎上也準備開展此類工作。
通過探索定額與計劃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截至2009年,本市計劃用水戶數總計3.05萬,計劃用水率達81.5%,2003年至2009年全市共征收超計劃加價水費4.47億元,通過征收加價水費,企事業單位節水意識得到提高,用水管理也得到了加強。
今后,根據全市落實國家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將會研究提出不同水資源總供給條件下全市工業用水總量控制方案,提出全市工業用水總量,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主要行業用水單耗等工業用水指標的預測方案,制訂出將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方案和具體措施。
(二)節水經濟結構體系建設
1、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合理調整
在節水經濟結構體系建設過程中,上海不僅在體制、機制和制度上積極探索,而且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功能拓展和轉變增長方式方面積極嘗試。限制不符合節能產業導向的項目,加快發展金融、貿易、現代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先進制造業,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從石油、化工、鋼鐵、機械紡織等傳統產業占主導地位,逐步轉變為以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現代制造業和生物醫藥等為主導的產業體系。
2、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嚴格實施
在建設項目取水許可審批時,嚴格實施水資源論證制度,對用水合理性和節水配套措施進行論證。嚴格執行《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資質管理辦法》規定,加強水資源論證單位資質管理,同時,逐步開展對已有取水單位的取水合理性評估,完善監管體系,限制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設項目取水,真正保護區域環境,遏制水資源無序開發和過度開發。
3、水價形成機制日趨完善
按照“形成價格機制、完善計價方式、提高用水效率、促進節約用水”的思路,合理調整水價,充分發揮了價格在調節供求平衡、優化水資源配置、促進節水減污、發展循環經濟中的杠桿作用。逐步提高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強化水資源費征收管理;2009年,居民水價初步提高至2.3元/立方米,體現合理負擔,保證基本需求;結合產業政策,加大對非居民用戶分類水價和差別定價的調控力度,逐步完善定價、調控、監管相協調的水價管理機制。
(三)節水工程技術體系建設
1、節水技術體系日趨完善
“十一五”期間,結合產業結構調整,上海大力發展節水技術和工藝,加大對現有水資源利用設施的節水改造,推廣循環用水、蒸汽冷凝水回用、節水器具等高效用水技術和設施,逐步形成以上;@區、金橋出口加工區、金山工業園區、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的循環型工業用水;以仁恒濱江園小區、怡東花園等近千個住宅小區為主體的高效型生活用水;以孫橋現代農業園區為主體的生態型農業用水和以雨水、河道水利用為主題的綜合型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等。
2、節水基礎措施有效落實
對于單位用水戶,以推廣和應用節水器具為重點,淘汰落后的用水設施,完善裝表計量;在水平衡工作中開展冷卻塔測試;在學校、賓館和醫院的集中浴室推廣安裝IC卡智能型淋浴計量器具等。“十一五”期間,本市共完成節水項目3837項,累計日節水量28.15萬立方米;完成水平衡測試備案2397戶,落實節水措施2112項;更新改造9升以上老式便器水箱配件近22萬套,年節水量約353萬立方米;累計安裝節水型淋浴計量器具13700套,年節水量49.7萬立方米。
3、大力發展科技節水
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循環用水、中水回用等節水產業和水務領域循環經濟。如上海華虹NEC公司利用蒸汽冷凝水回收裝置,近三年回收利用水量達7萬多立方米,實現生產過程中的純水回用量98萬立方米;上海申美飲料食品公司投資360萬元增設了回用水處理系統,僅半年時間就回收水量約19萬立方米,回收率達到55.1%。在示范效應的帶動下,全市主要工業行業完成了近百項節水技改項目,年節水量達246.2萬立方米,實現了節水減污、節能降耗。
4、積極推廣非傳統水源
結合建設部康居小區示范工程的要求,在奧林匹克花園、東方城市花園、名人苑和萬里小區等居住小區開展中水回用試點;在中遠兩灣城對蘇州河水進行適當處理后用于綠地澆灌、道路沖洗和景觀用水;在浦東新區探索用河水、管道雨水澆灌道路兩側綠地試點,在孫橋現代農業園區、南匯鮮花港以及世博園區場館積極推進雨水利用等。2009年底,編制完成了《上海城鎮雨水利用技術導則》。
5、郊區集約化供水穩步推進
全面推進供水管網改造和郊區集約化供水,減低管網漏失率,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2003~2008年,重點改造市屬和區(縣)供水管網中無內襯供水管道、高齡管道和易漏易爆管道共6249公里,截至2009年底,共關閉郊區鄉鎮小水廠97座,集約化供水總面積達到1900平方公里,原來郊區較為普遍的30%~40%漏失率通過管網改造降到20%以內,節水效果明顯。
(四)節水社會行為規范體系建設
1、節水宣傳成效顯著
“十一五”期間,上海先后舉辦以“人·水·環境”、“關愛水資源、關愛我自己”、“改善水環境、迎接世博會”以及“保障水安全、服務世博會”為主題的“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大型宣傳活動;先后舉辦以“資源節約、人水和諧”、“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水”、“節水,讓城市更美好”、“節水,從點滴開始”以及“綠色世博,愛水節水”為主題的“上海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 活動,堅持日常宣傳與主題宣傳相結合,典型宣傳與面上推廣相結合,并大力創建節水型示范試點,增強全社會的水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營造節水氛圍。
同時,為進一步增強社會各界對節水的認識,2006年以來,共舉辦了16期約1600人次的用水單位管理人員節水培訓,25期約2000人次的節水型示范單位創建專題培訓;從2009年開始。組織了總人數為1400余名的全市節水志愿者隊伍,在各領域動員全民參與節水。
2、節水示范建設取得實績
“十一五”以來,市水務局積極推進浦東新區、青浦區國家級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并于2010年初完成了金山區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的申報工作;2007年至2009年,市水務局會同市精神文明辦在全市創建了48家節約用水示范小區和859家節水型小區;會同市教委創建了12家節水型示范學校(校區)和29家節水型學校(校區),并已全面啟動中小學節水工作;會同市經信委創建了4家節水型工業園區、10家節約用水示范單位以及141家節水型企業(單位),節水示范試點的建設有力地提高了全市的節水氛圍。
五、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上海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和《上海市供水條例》均已實施逾十幾年,有力地指導和促進了全市節水工作。但是在全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新形勢下,特別是在全市大力開展節水型社會(城市)建設,全面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新要求下,這兩部法規中的相關條文已不能適應當前水資源管理的需要,在指導城市節約用水和計劃用水管理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障礙,因此,需盡快修訂完善。
(二)節水工作的相關保障措施尚未到位
節水型社會(城市)建設的推進需要完善的管理體制、工作機制和實施制度作為保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上海節水工作的相關保障措施還未健全,如缺少開展雨水、河道水、中水等非傳統水源利用的政策保障,缺少節水型器具認證和監管的機制保障,缺少節水工藝和產品開發的技術保障,缺少鼓勵扶持節水減排項目的資金保障等,使節水工作僅停留在政府部門單方面推動、用水戶被動參與的局面,各項節水項目和措施不能得到進一步深入推進和落實。
水價調整是促進全社會節水的重要手段。目前上海的水價雖經幾次調整有所上升,但與全國大多數城市相比水價仍然偏低,尚不能從經濟方面激發用水企業自覺主動節水,這與建立市場調節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還有一定差距。同時,尚未建立節獎超罰的激勵機制和制約機制,政府對節水的資金投入非常有限,與全市在水源地、原水、自來水和污水廠建設方面的巨額投資不相適應,對節水項目尚無政府專項扶持經費,導致先進的節水技術和節水產品不能得到及時的推廣使用,用水單位對節水工作缺乏內在動力。
(四)全民節水防污意識尚待進一步提高
上海雖然是“水質型”缺水城市,但由于水資源總量比較豐富,造成某些部門在節約用水方面缺乏緊迫感和危機感,部分市民還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對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比較淡薄。另外,部分用水企業和單位的防污意識不強,導致工業和生活用水的70%以上都轉化為污水排放,隨著用水量的增加,防治污染的任務也隨之加重。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大力宣傳和提倡節約用水,全面提高公眾和單位節水防污的意識,倡導文明、綠色、低碳、節約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逐步在全社會形成節約用水、減少污染的良好行為規范和崇高道德風尚。
六、展望未來
到2015年,上海將全面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形成長效、完整的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城市)的制度體系、社會氛圍和工作機制。全面建成包括完善的節水管理機制、合理的節水經濟結構、科學的節水工程技術和規范的節水社會行為在內的全市節水型社會(城市)建設四大體系;全面推進包括節水型區縣、節水型園區、節水型企業、節水型學校、節水型小區在內的五大節水板塊建設;全面提高水資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全市萬元GDP用水量下降20%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5%以上,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75,為持續建設節水型社會(城市),推進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奠定重要的基礎。
七、結束語
上海作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新一輪發展中,水將更多地與城市景觀、人居環境、功能建設聯系在一起,成為城市建設的支撐點與根本點。我們將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繼續堅持“節流優先、治污為本、科學開源、綜合利用”的原則,按照“有序有償、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的要求,依靠科技進步,完善市場機制,充分調動和發揮全社會節約用水的積極性,努力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進一步鞏固擴大節水型城市創建成果,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不斷促進上海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切實推動上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