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節水型城市
建設和諧新鄭州
鄭州地處中原,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是河南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目前,國家已經批準了鄭州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總體規劃。鄭州提出了建設大鄭州的戰略目標,努力把鄭州建設成為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核心城市和水系網絡化的森林生態城市。"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鄉一體"是鄭州生態和環境建設的宏偉藍圖,實現這一藍圖必須有水資源的有力支撐。
鄭州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12立方米,約是全國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是一個水源性和水質性缺水并存的地區。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當地水資源匱乏、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使水資源短缺的情況逐年加劇。因此,創建節水型城市,把節水工作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是保障鄭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構建和諧鄭州、生態鄭州、水域鄭州意義十分重大。 2003年鄭州市即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節水型城市,鄭州市委、市政府針對我市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形勢和節水型城市建設的要求,特制定了"留住天上水,攔蓄過境水,北引黃河水,南調長江水,保護地下水,開發再生水"的水資源利用基本思路,并以此為指導,全面開展節水型城市建設的各項工作。 一、倡導科技進步,積極研發項目,加強水資源實時監控與管理系統建設,逐步實現管理工作的現代化。
為了使我市節水和水資源管理工作上檔次、上水平,我們積極研發了一批高難度、高層次、高水準、在我國節水及水資源管理領域中屬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河南省節約用水體制研究》、《鄭州市水權水市場制度建設與研究》、《鄭州市雨水回收利用研究》、《鄭州市水資源地理信息系統建設與研究》、《鄭州市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鄭州市水資源配置規劃》、《網絡數字節水系統建設與研究》等,這些課題運用到節水和水資源管理實踐,提高了我市的節水及水資源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我市自2005年起,每年投資300萬元用于水資源實時監控與管理系統的建設,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對我市地下水的水量、水位和地表水的水質以及污水排放等情況進行實時、全方位的動態監測和監控,對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等實行動態管理,大大提高我市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管理工作水平。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一期地下水工程,已為我市轄區內的自備井安裝了遠程監控水表,基本實現了遠程監控、自動抄表、自動統計、自動報警、自動充值、自動啟停泵等功能,為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管理鄭州地下水資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該項目的二期地表水水質監測工程已于今年啟動,預計在年底可基本完成。2007年完成三期工程建設。 05年11月份,我市投入專項資金50萬元,開始了《鄭州市水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項目研發工作,該系統是水資源實時監控與管理系統的配套系統。通過建立鄭州市水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以自動化監測、遠程傳輸和計算機處理為手段,以文字、圖表、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反映水資源狀況,為水資源開發、利用、維護、管理、勘察、評價、規劃、工程設計、防洪搶險、水土保持、防治旱澇災害等提供技術支持和決策依據,使現有的水資源發揮最佳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對我市的節水型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項目預計在06年底前完成研發和調試工作。 二、優化供水調度,合理調配水源,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我市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供水的形式,搞好水源調度,合理配置水資源,任務十分艱巨。在供水調度工作中,我們按照相關用水定額,科學合理地制定和調整了供水計劃。對地下水的開采嚴格實行計劃管理,采取限量開采、分層開采、分質開采和人工回灌等措施,合理確定地下水取水量,使地下水的開采量逐年下降。2005年市管范圍內地下水開采總量僅為1874萬立方米,比2004年下降10.4%。 2005年,我市投資333萬元投資修建了作為我市城市儲備水源的尖崗水庫、常莊水庫聯合調度輸水工程,實現了這兩個供水水源地的聯合調度,為城市應急供水提供了保障。 我市當地水源嚴重不足,過境水占主導地位,多渠道引水、多水源供水是個長期發展戰略問題。在水資源的配置方面,我們在充分利用好6億多立方米黃河水指標的基礎上,積極開辟其它供水水源。2010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通水后,分配我市水量5.01億立方米,我市水資源配置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為此,我市在加強生態水系建設過程中,更要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生態和環境保護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逐步將全市用水結構調整為城鎮生活用水取用南水北調的優質水,工業、農業和生態用水取用黃河水。同時,還要最大限度地集蓄雨水,多渠道開發利用再生水,科學保護地下水,優化配置水資源,逐步實現人、水和自然的和諧,為我市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三、大力推廣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抓好節水技術改造,提高單位用水的效率效益。
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節水技術改造,推廣節水新工藝,大力推進清潔生產,逐步提高我市的循環水利用能力,興建了一批循環用水、串聯用水和回用水工程。其中工業用水方面: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投資400多萬元興建了生產區生活污水處理再回用工程、噴淋車間循環用水工程、噴涂車間工藝水循環利用工程、鍋爐除塵水循環利用工程等,目前該單位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已達到91.0%,萬元產值取水量已降低為1.70m3/萬元,萬元增加值取水量降低為9.81
m3/萬元。鄭州三棉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先后興建或擴建了空調水回用于生活用水工程、紡布循環用水工程、織布循環用水工程、紡布與織布車間循序用水工程、夏季溴化鋰蒸噴制冷工程等,形成了年節水400萬m3的能力。目前,該公司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已達95%以上。生活用水方面:河南中醫一附院投資235萬元興建了中水利用工程,日處理污水約800立方米,處理過的水質達到了國家頒布的《生活雜用水標準》。目前,該單位日回用中水主要用于沖廁、園林澆灌、基建及景觀用水等。正在建設的建業森林半島項目投資百萬余元興建了中水處理回用設施,設計日處理中水能力為220立方米,用于該社區景觀和綠化用水等。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興建節水工程127項,年設計節水能力達1億立方米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了75.02%,工業萬元產值取水量下降到了36.36立方米,大生活人均日用水量下降到了155.19公升,我市節水設施的一水多用、循環利用和廢水處理回用能力逐步增強,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加快城市生態水系建設,大力改善城鄉生態環境
我們在城市水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河流水系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和防洪保安功能,逐步建設完整的、功能健全的生態系統,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水利可持續發展支撐鄭州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由政府投資,我們著力改造和疏通了東風渠和熊耳河等城市內流河,進行了截污和生態水系建設。我市對新建城市污水處理設施進行合理規劃布局,采取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模式,興建污水處理回用和廢水再生利用工程。在日處理污水40萬噸的王新莊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后,又投資2.6億元建設了日處理污水10萬噸,回用水5萬噸的五龍口污水處理廠,并將達到城市景觀用水水質標準的5萬噸回用水引入城市內流河金水河、熊耳河,初步解決了城市景觀用水問題。下一步我們將通過系統的規劃和綜合治理,實現水資源的合理調配,使流經市區的10條河流、城市周邊的12座水庫和將要建設的3個湖區清水長流,構建有鄭州特色的生態水系。 五、加強節水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節水意識。
為了進一步加強宣傳,提高全民依法管水、依法用水、依法節約水、依法保護水的意識,我市改變了以往僅在水日和水周期間貼標語、發傳單等簡單的節水宣傳方式,從多樣性、持續性上下功夫,點面結合,重點突出,組織了形式多樣的節水宣傳教育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是利用新聞媒體固定欄目進行常年宣傳,在鄭州人民廣播電臺開辦了每周一次的節水型社會建設宣傳專題。二是聯合省會多家新聞單位對我市水資源管理、節約用水、水行政執法等工作情況進行系列報道,并多次在鄭州日報、鄭州晚報等發布以市長署名文章、節水型社會專家論壇等形式的專題版面;三是在每年的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期間,在市區主要街道、廣場、居民小區等處用氫氣球懸掛節水宣傳標語和舉辦以節水為主題的展覽活動。05年我市還投入資金10萬余元在全市范圍內制作了8萬份桶裝水公益宣傳廣告,使節水宣傳走入了千家萬戶。06年投資近10萬元印制了35000張檔次較高、不同內容、不同型號的公益宣傳牌,免費發放到各賓館、醫院、酒店、學校等大生活用水單位,獲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今年8月我市又開展了節水宣傳周活動,并舉辦了2006
鄭州市首屆節水用水新技術設備展示會。宣傳活動期間我們在市區主要路段、公交車體、候車亭、道路燈桿等發布了節水公益廣告,并制作了節水系列專題片在電視臺進行了播放。今年10月還將在全市中小學開展以"我為鄭州節水做貢獻"為主題的征文比賽。通過形式多樣、持續持久的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讓市民了解了我們所處的水環境,充分認識水資源緊缺的嚴峻形勢,提高了市民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為科學開發利用我市水資源,共同營造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的良好社會氛圍,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今后我們將通過開展用水制度改革,建立與用水指標控制相適應的水資源管理體系;通過調整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建立與區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經濟結構體系;通過水資源配置和節水工程建設,建立與水資源優化配置相適應的水利工程體系;切實轉變全社會對水資源的粗放利用方式,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水和諧相處,改善生態和環境,共同創造飲水安全,供水高效,碧水藍天,人水和諧的新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