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節水型城市建設材料
天津市節約用水事務管理中心
按照國家建設部、國家發改委節水型城市新的創建標準,天津市節水辦公室堅持規劃引領、示范帶動、整體推進。把天津市節水型城市創建的工作目標,納入到“天津市十一五節水型社會規劃”內容,注重節水型城市建設的長效機制和工作推動機制的建立,依天津市水資源嚴重短缺水及多水源的特性,加大海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的利用。以節水技術范例和示范建設帶動全市節水工作,加大節水宣傳和教育的力度,提高全明的節水意識,天津市的各項節水指標達到了全國先進水平。
一
加強領導,明確任務,建立節水促進機制,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
一是健全節水型城市創建組織機構。為確保節水型城市建設工作順利推進,去年1月,我市進一步完善了創建節水型城市領導小組,對領導小組成員進行了調整充實,由常務副市長任組長、分管城建和農業的副市長任副組長,各有關部門和區、縣主要領導為領導小組成員,并成立了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是將節水型城市創建任務層層落實!短旖蚴泄澦蜕鐣ㄔO規劃》經專家審查和市政府批準通過后,今年初我市又擬定了天津市節水型社會建設、節水型城市創建實施方案,對節水型社會建設和節水型城市創節的工作內容、任務目標進行了責任分工,列入市各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工作考核指標。
三是區縣城區節水型城市創建的推動工作有新成績。塘沽、寶坻、東麗、大港、寧河、北辰、津南等7個區縣編制完成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并通過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實施,成為建設節水型社會的綱領性文件;西青區建立了區街、鎮節水管理網絡,調動了街、鎮政府開展節水工作的積極性;大港區成立了建設節水型社會領導小組,建立了節水型社會建設齊抓共管的機制;塘沽區將建設任務在區各有關部門間進行了分解,增強了各部門的責任感。
二
加強法規體系建設,為水資源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為加強水資源管理工作,我市修訂出臺了《天津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明確規定取用地熱水、礦泉水辦理取水許可證,并按取水許可證確定的開采限量開采,實現了將地熱水、礦泉水作為資源統一調配;明確規定新、擴、改建項目辦理取水許可時應提交水資源論證報告,取用公共自來水的,辦理計劃用水指標時應提交建設項目用水報告書,將所有取水項目全部納入管理范疇。為規范地源熱泵系統的建設管理,我是還制定了《天津市地源熱泵系統管理暫行規定》,對地源熱泵系統的建設、施工及運行管理進行了系統規定,保障了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保護。
為加強節水管理工作,尤其是節水器具的推廣普及,市政府專門就淘汰非節水型產品作出部署,發布了《關于在全市加快淘汰非節水型產品的通知》,規定禁止生產和銷售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產品,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禁止設計、采購、使用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產品,原有的建設項目限期更換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產品,使節水器具推廣工作有章可循。水平衡測試工作是衡量企業節水水平、發掘企業節水潛力的重要手段,我市依據《天津市節約用水條例》,制定了《天津市水平衡測試管理辦法》,規定月均取水量1000立方米以上的主要用水戶應按規定周期進行水平衡測試,為水平衡測試工作提供了依據。
三
采取綜合措施,加強水資源優化配置工作。
一是從我市多水源供水格局出發,按多水源綜合利用優化配置的原則,開展了全市水資源合理配置方案的編制工作,將外調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常規水資源和非常規水源統一進行優化配置,分配到各區縣以及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各個部門。在全市水資源合理配置中,我們將濱海新區作為重點區域、將再生水作為重點水源進行規劃,現已編制完成《濱海新區水資源配置方案》和《天津市再生水資源利用總體規劃》。
二是執行水資源論證制度,開展地表水取水許可管理工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水資源論證工作的通知》,組織論證單位召開研討會,提高論證質量,審查批準了30多項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通過水資源論證制度從源頭上有效加強了建設項目的取水管理,合理調整用水結構,促進優水優用。將取用市區河道水資源的園林綠化用水戶全部納入取水許可管理范圍,促進了園林綠化用水節水。
三是再次提高了水價和水資源費標準,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上的調節作用。地下水資源費由1.3-1.9元/立方米提高到1.6-2.6元/立方米,地表水資源費由0.06-0.7元/立方米提高到0.1-1.03元/立方米,市區自來水除居民生活用水外,普遍提高了0.6元/立方米。
四是加大海水和城市再生水的利用。在海水淡化方面,我市已具備自主設計、制造中小型海水淡化裝置的能力。大港電廠利用電廠熱能建成生產能力為日產6000噸的多級閃蒸海水淡化工程。我市又在塘沽區建成日產1000噸的反滲透海水淡化科技示范裝置,成為國內第一個正常運行的海水淡化公共技術平臺。2006年建成開發區日產1萬噸低溫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現狀我市年海水淡化能力達到500萬噸,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目前,大港新泉、塘沽大有、北疆電廠等多項海水淡化項目正在規劃建設中,到2010年按照規劃我市海水淡化生產能力將達到日產淡水50萬噸。
在海水直接利用方面,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大港電廠便利用海水用于循環冷卻,年直接利用海水近14億噸。國家“十五”科技攻關支持的每小時處理2500噸海水循環冷卻示范工程已建設完成,成為國內第一個海水直接應用的工業化裝置,為本市及國內工業循環冷卻大規模利用海水奠定了基礎。按規劃到2010年海水直接利用量達20億噸/年。
再生水利用是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我市構建多水源供水格局和實現水資源供需平衡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解決水資源短缺最現實、最有效的技術途徑,F狀我市年產污水量約6億立方米,預測2010年、2020年產污量將達6.8及9.7億立方米,污水再生利用潛力很大。目前我市污水處理廠建設發展迅速,全市日污水處理能力已近160萬噸,其中中心城區149萬噸,為再生水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依托污水處理廠配套建設了紀莊子、咸陽路兩座日產5萬噸的深處理再生水廠,鋪設再生水回用干管二百余公里,1600多萬平米小區住宅實現了中水入戶。天津開發區建成3萬噸/日再生水廠,形成區域性供水管網系統。
四
加大監管力度,有效保護地下水資源。
一是實施控制地面沉降“一票否決”制度,即在新、擴、改建取用地下水項目的水資源論證審查中,地面沉降指標超標的,一律不予審批取水許可。
二是嚴格地下水總量控制管理,各區縣審批的地下水年度取水計劃不得超過市下達的取水總量控制指標。
三是推進漢沽、武清等雙水源城區地下水壓采工作。漢沽區在用水總量不增加的前提下,通過強化節水措施輔以增加引灤供水量減少開采地下水,城區地下水開采量減少1000多萬立方米,有效控制了地面沉降;武清區在武清北水源地向城區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后,開展了城區用水單位自備井封存工作,現已對近70%的自備井進行了封存,極大緩解了城區地下水位下降趨勢。
四是加強了水資源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全市地下水動態自動監測系統和塘沽區地下水開采量遙測管理系統,提高了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完成了中南部平原區深層地下水禁采區和限采區劃定工作并上報市政府,以遏制超采;制定了地下水資源保護規劃,編制了報廢井回填方案,并逐年安排資金實施報廢井回填工作,有效保護了地下水資源。
五
重點突破,建設節水型城市、節水型社會試點示范項目。
一是指導塘沽區全面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塘沽區作為我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在進一步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同時,主要在區域多水源優化配置和強化地下水資源管理方面取得了示范性成果。三年來,塘沽區針對自身地表水資源匱乏,地下水嚴重超采的現狀,面對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形式,及時轉變水資源管理思路和供水格局,擴大了北塘水庫的調蓄能力,建立了中水供水工程,通過水源置換,實現了農業向城市分質供水目標,有效的保證了城區雜用和已啟動建設的臨港工業區用水,緩解了城區供水不足的問題;從信息化建設入手,加強了水資源的管理水平,建成了地下水資源管理系統,基本實現了全區地下水動態自動監測、地下水資源開采量的自動監測。
二是培樹工業節水減排示范項目,引領支柱產業節水潮流。根據我市工業六大支柱產業的特點,重點培樹了天津石化、無縫鋼管公司、國華電廠、普林電子、開發區新水源公司等一批具有不同特色的節水減排示范項目。通過計劃用水管理、水平衡測試等制度以及資金的扶持,幫助企業建立內部節水管理制度,加大了企業節水改造的力度,提高了企業節水水平,努力達到節水型企業標準,目前我市節水型企業(單位)的取水量已超過全市城市非居民生活取水量的10%以上。
三是建立城市公共用水的節水典型范例。市節水辦協同研發部門自主創新,積極研制和推廣節水職能管理技術,通過資金引導,建立了以天津財經大學為代表的利用IC卡智能節水技術,實現公共用水節水管理的典型范例。并通過召開現場會和技術推介會等形式,推動全市23所高校全部推廣了財經大學的節水管理模式,節水效果達到45%-50%。
四是以高教系統為試點,探索基于水權理論以定額管理為基礎的城市計劃用水管理模式。
六
深化節水宣傳,為節水型社會提供持久的精神動力。
一是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和“城市節水宣傳周”等活動和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在全市廣泛開展了知識競賽、文藝演出、建設節水型社會主題漫畫大賽、《生命之水》簽名售書等豐富多彩的節水宣傳活動。
二是擴版《天津節水報》,圍繞節水型社會建設,報道我市節水工作的方針政策,突出宣傳社會各界節水先進典型,及時曝光浪費水現象,發布節水科技信息,介紹節水知識和生活節水小常識,全面展示天津市節水風采。
三是節水宣傳注重教育,開展了節水教育進校園活動,將水資源與節水的有關內容,納入了我市中小學生德育教材,培養了青少年節水意識,做到了節水教育從娃娃抓起。
四是開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進社區活動,舉辦了第二屆生命之水消夏晚會。與河西區政府聯合開展12個創新街區活動,有效地把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內容融入到了社區工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