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節水型城市總結材料
為進一步推進節約用水,加快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步伐,北京市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機制為重點,采用綜合手段,強化節水措施,全面進行部署,開展了長期深入的全民節約用水工作。
北京市于2002年通過建設部、國家經貿委節水型城市考核驗收。2003年,被正式命名為全國首批“節水型城市”。此后的北京,遭遇了7年連續干旱的挑戰,水資源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
面對水資源緊缺形勢,實現“新北京、新奧運”戰略目標,實現首都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成為市政府的首要任務。北京市組建水務局,形成新的水務管理體制,承擔起全市水務統一管理職責。實現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全過程的統籌管理。
全市黨政機關、駐京部隊、企事業單位和各級領導干部,充分認識本市水情,把節約用水作為北京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強化憂患意識、危機意識、節約意識,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各級領導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從本單位、本部門抓起,采取有效措施,層層落實節水責任。全市立足于北京實際,堅持向觀念要水,向機制要水,向科技要水。形成涵蓋城鄉,從中央到地方,從機關部隊到普通市民的首批5種類型14個節水模式。召開全市大會,組織學習他們:升華節水理念和境界,培養節水意識。通過學習、創造和宣傳,增強全社會的責任感和參與節水的自覺性,創造出更多節水新方法、新技術、新模式。全面提升本市各行業以及居民用水整體水平,為新形勢下的節水工作賦予新的內涵,把創建節水型城市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階段。
一、完善地方法規,落實依法節水
按照依法節水的指導思想,2004年以來,建立以《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和《北京市節約用水辦法》為核心的節水法規體系,為本市節水工作,提供法律依據。
北京市還制定多項節水規范性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用水器具監督管理工作的通告》;《關于加強中水設施建設管理的通告》等。
2005年,市政府有關部門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節約用水規定:《關于加強建設項目節約用水設施管理的通知》;《關于加強小區中水設施管理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滑雪場用水管理的通知》;《關于嚴格執行<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標準加快淘汰非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的通知》;《關于加強高爾夫球場用水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做好節水型用水器具推廣工作的通知》等,為新時期節水工作提供了保證。
二、編制節水規劃和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
十五期間,《北京市節水2010年規劃》與《二十一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對北京市的節水工作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為適應形勢要求,2004年以來,結合《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制定,北京市對節水專業規劃進行了修訂。對節水規劃目標年份進行了調整。完成了《北京市節約用水規劃研究(2006-2020年)》,為節水工作提供了新的依據。
三、制定適應水資源形勢的水價政策
北京市政府多年堅持水價改革,水價調整有力地促進了水資源的節約。在普遍提高基礎水價的同時,大幅度提高了特殊行業用水的收費標準。為鼓勵使用中水,2003年起中水定價每立方米1元,暫不征收污水處理費。充分發揮了經濟杠桿對緊缺資源使用的調控作用。
經過2003年、2004年先后兩次調整水價,北京市綜合水價(含污水處理費)由2002年的每立方米3.43元提高到5.04元,提高了47%。其中,機關用水提高38.5%;工商業提高43.6%;旅館、餐飲業提高27%;居民用水提高48%。自備井水資源費提高67%(不含污水處理費)。
四、嚴格節水政策,強化節水措施
堅持抓大控小原則,加強對50萬噸以上年用水大戶的管理考核,制定《北京市節水管理統計報表制度》,強化市、區兩級節水管理責任,落實節水政策措施。
根據《水法》關于用水實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制度的規定,制定全市年度用水計劃和單位用水定額兩套指標,實行用水宏觀控制,微觀管理。
2006年,推出北京市五種節約用水模式,促進全市節水工作的深入開展。提出節約用水“八落實”,進一步推進各項節水措施的全面落實。
五、逐步推進,全面實行定額管理
2003年,完成城近郊區非工業行業500多單位的用水情況調查,提出行業用水定額修改建議。
2004年,在已公布用水定額基礎上,本著科學合理并兼顧現實的原則,對部分行業用水定額進行修訂。
2005年,起草《北京市公共生活與工業取水定額管理實施細則》。對北京市的機關、賓館、大專院校、寫字樓、醫院、中小學、幼兒園、旅館、招待所等行業,以及乳品、飲料、化工、制藥、鋼鐵、機電、電子、電力、建材、汽車等十個工業行業,實施定額管理。
2006年,根據行業綜合取水定額,核定單位年度用水指標,全面實現定額核算、指標考核的用水管理機制。
對全部超定額用水單位,按照不同幅度,收取1-3倍的加價水費。加價管理的重點,放在黨政機關、用水大戶和特殊行業三個方面。
六、技術挖潛,科學攻關取得新成效
開展科學研究,為節水實踐提供理論和技術上的支持。
2003年,完成《膜生物反應器在中水回用中的示范工程研究》等11個節水科研項目。2004年,完成《北京市城市雨水利用工程實施技術與管理體系研究》;《第一產業及農村生活需水預測分析》等。2005年,完成《再生水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應用》等12個科研項目。多個項目獲北京水務科技獎。制定了《建筑中水運行管理規范》、《草坪綠地節水灌溉技術規范》、《用水器具節水技術條件》、《自備井水表安裝使用規程》等北京市地方標準。
依靠科技進步,建設節水示范工程。每年完成重點項目節水量占全年節水量的30%以上。全市累計完成節水重點技改近5000項。2003至2006年完成216個技改項目,節水2506萬立方米。開展亦莊節水示范園區建設,已建成7項節水示范工程。
為實現2010年工業萬元增加值取水量34立方米;工業復用率92%的目標。近年以重點行業耗水大戶為突破點,加大節水技術改造力度。工業萬元增加值取水量由2001年的83.4立方米,減少到2006年的33.6立方米。工業復用率由2001年的89.25%,提高到2005年的91%。連續10多年實現了本市工業產值增加、取水下降。
在電鍍、紡織、建材、造紙等行業中,提高了廢水處理回用率。在電子、化工、電力、冶金等行業中,提高了冷卻水循環利用率,化工、冶金行業復用率分別達到97.8%和96.1%。
高校中水設施建設、智能淋浴器改造、綠化微噴改造是生活節水技術改造的重點。有40所高校建立了中水處理站,日處理能力2萬立方米。
市政公共綠地、街道社區綠地,城市園林綠化節水微噴技術共推廣1100萬平方米,節水800多萬立方米。市屬公園綠地全部改造為節水灌溉方式。
七、節水器具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為實現節水器具普及率100%目標,全市累計推廣各類節水器具900多萬套。2005年,本市公共場所已基本普及節水器具。
2005年,北京市政府發布《關于嚴格執行〈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標準,加快淘汰非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的通知》。2006年6月底前,公共建筑中不符合節水標準的器具限期全部更換。
采用多種方式,促進社區居民家庭節水器具的推廣和普及。利用節水宣傳周深入街道、社區進行宣傳;舉辦全市節水器具推廣展示會;建立節水器具示范工程;結合創建節水型社區,普及節水器具;與區縣簽定節水目標責任書,層層落實推廣任務;多途徑為居民提供咨詢,上門換裝服務;建立政府協調聯動工作機制,開展市場專項抽查打假。以上措施加快了淘汰落后器具的速度。
八、加快再生水、雨水利用步伐
重視再生水和雨水等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開辟新水源。依據法規,努力實踐,提高對利用非傳統水資源的認識。通過廣泛宣傳動員,建設示范工程,加快雨水、再生水利用進度。
根據北京市水資源規劃,2010年本市利用再生水量,要達到6億立方米。
為促進城市中水利用,本市加強了對再生水出路的研究。要求市政、園林部門擴大使用再生水;工業、環境盡可能利用再生水。農業建設再生水集中灌區擴大使用量。增設中水管道,為更多的居民小區、綠地接通中水。
2005年全市建成23個污水再生利用項目,新鋪設中水管線70公里。市區污水處理率達到70%;累計建成建筑中水設施400個;其中小區自建中水設施約50個。2006年全年再生水利用量提高到3.6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0%。
北京2001年開始建設雨水示范工程。將雨水設施建設作為“十五”時期節水技術重點推廣項目。組織一批學校、公園、居住小區的雨水利用項目。召開市政府雨水利用現場會,號召市、區兩級政府率先垂范,有效利用雨水。開展宣傳周雨水示范工程參觀,面向社會推廣雨水設施建設。研究雨水利用的鼓勵政策,支持單位因地制宜、多種形式地建設雨水設施。
截止2006年,本市已投入使用的城區雨水利用設施達到155處,總匯水面積1482萬平方米。年收集利用雨水235萬立方米。用于綠化、洗車、景觀、降塵等。
九、降低管網漏失率,保證自備井供水安全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城市公共供水管網的管理與改造。
加大資金投入,更新老舊管網。加強檢漏搶修,減少水量損失。采用先進設備進行管網漏失檢測與控制。完善管網報修中心的管理調度系統,提高檢修關閘速度,改變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城市集中供水管網采用分區分壓供水的方式,降低管網漏失率。在保證供水水質、水量、水壓的前提下,安裝多功能水力減壓閥,降低管網壓力,減少管線漏損幾率。
落實建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節約用水和保證供水安全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強自備井單位安全供水管理。多次對市區自備井單位進行供水安全檢查。對存在供水安全隱患的單位,采取了相應的保障措施。下發了《關于加強供水管理確保飲用安全的通知》,發布《自備井供水須知》。
加強自備井計量,編制《自備井水表安裝使用規程》,組織完成各種口徑遠傳水表安裝和遠傳水表升級工作。加強自備井水質監控,實施自備井水質改造工程。開展自備井變更情況調查,建立自備井供水應急處理程序。強化特殊行業自備井戶的查表、收費等管理。
十、廣泛宣傳,公眾參與,創建節水型城市
廣泛宣傳,擴大公眾參與。綜合利用法律、行政、技術手段,實現社會單位、廣大市民由“要我節水”向“我要節水”轉變。
利用各種形式宣傳節水,以全國節水宣傳周為契機,在全市大規模宣傳《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和《北京市節約用水辦法》。
通過《北京日報》、北京電視臺、節水網站等,針對不同社會公眾宣傳節水。
在轉河建立節水光榮榜,表彰節水先進,供廣大市民參觀學習。以節水展館為基地,每年推出不同宣傳主題,六年接待25萬人。編寫青少年節水讀本,免費發放。評選節水好新聞;中小學開展“我為節水做一件事”;大學開展“我為節水獻一計”;市民開展“節水一日”等活動。
組織中水、雨水利用、節水器具常識等不同類型的節水知識講座;制作《中水回用技術》電視片。每兩年舉辦一次節水器具展覽,推介先進實用的節水器具;通過政府網站向市民征集節水建議等。
總結實踐經驗,形成不同類型節水模式,向全市進行推廣。推出國家稅務總局點滴節水,精打細算管理節水型模式;北京軍區某部舍得投入,注重實效工程節水型模式;北京市木材廠技術攻關,破解難題科技節水型模式;朝陽區八里莊街道廣泛宣傳,從我做起公眾參與型節水模式;北京動物園多方開源,高效利用循環節水型模式等14個典型單位的節水模式。
深入開展創建節水型城市和節水型社會活動,堅持節水型企業、單位、居民小區的創建。截止到2005年,全市已建成市級節水型企業(單位)1500多個,比2001年翻了一番;建成市級節水型居民小區約1250個,比2001年增加了4倍。全市節水水平年年有提高,為首都建設節約型社會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OO七年四月二十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