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 協調推進 努力創建節水型高校
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07]15號)、《教育部關于建設節約型學校的通知》(教發[2006]3號)、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學校節約型校園建設進一步做好節能節水工作的意見》(建科[2008]90號)的要求,我校從實際出發,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踐行科學發展觀,提出“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的節約型校園建設目標,努力倡導并全面推進節約型校園建設。做到組織保障有力,技術支撐有效、管理科學到位、宣傳引導并舉,樹立綠色生態理念,培育校園節約文化,充分發揮高校在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中的示范、引導、滲透作用。
一、 學;厩闆r與用水基本情況
1. 學校基本情況
浙江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省部共建的普通高等學校,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若干所重點大學之一。學校占地面積518余萬平方米,設紫金港、玉泉、西溪、華家池、之江等5個校區,分布于杭州市區不同方位,F有教職工8400余人,全日制在校學生39000余人,其中:碩士研究生9500余人,博士研究生6600余人,本科生22900余人;另有攻讀專業研究生學位6200余人,外國留學生1700余人。
2. 用水基本情況
學校系市政自來水供水,現有自來水一級供水口45個,分布于學校五個校區的校園區和生活區,供學校教學、科研、學生宿舍和教職工家屬宿舍用水。學校有室外供水干線約80KM,二級供水泵站11座,紫金港校區為新建校區,在校園區鋪設的中水管道用于校園綠化、景觀和二期建筑場地清洗用水,學生公寓為集中熱水供應系統。全校用水人口約9萬余人,是杭州市日生活用水量最大的單位之一。
二、 近幾年來的節水成效
近幾年來,浙江大學在校園節水工作上常抓不懈,重點在校園節水規劃、設計、改造、管理中,根據高校用水特性以及校園建筑特點探索了高校節水技術、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7年學校被浙江省建設廳授予“節水型單位”稱號,被建設部評為全國高校系統唯一的“城市節水優秀范例獎”。
通過健全節水管理體制,應用節水新技術,加大節水資金投入和大規模節水改造,加強節水宣傳教育等多種措施和手段, 近四年來,學校校舍面積增加,教學科研規模擴大,辦公條件不斷改善,用水量實現逐年下降。2007年的全校用水量年用水量為564萬噸,比2003年減少346萬噸,4年綜合節水率達到38%,年平均節水率9.5%,以2003年紫金校區投入使用的第一年為核算基礎,4年累計節約用水700萬噸,節約水費2000余萬元。不僅為學校節約了水費支出,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還為社會節約了寶貴的淡水資源,在推進節水減排,創建節水型校園方面起到示范作用,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成效顯著。
三、 重點工作和主要措施
(一) 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節水監管體系
1. 組織建設。設立節約型校園建設領導小組和各級執行、支撐組織,確保節水工作的順利開展。
(1) 成立節約型校園建設管理委員會。作為節約型校園建設的工作協調、管理機構,全面負責學校節約型校園建設的長期規劃,并負責制訂相關制度,落實各單位工作責任,對學校各部門節約型校園建設工作進行檢查、督促、評價與獎懲,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負責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2) 各學院各單位建立節能節水責任人和聯系人制度。明確由各部門負責本單位的節能節水工作,要求各單位制訂適合本單位的節能減排管理措施,定期自查、督促、落實節能減排日常工作;
(3) 成立學校綠色建筑專家小組。專家小組由學校各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組成,為新校區建設和老校區既有建筑節能節水改造提供技術支持,為學校節能節水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以確保將綠色建筑前沿技術及時應用于校園規劃、建設、管理的每一個環節。
2. 制度建設。建立并逐步完善各項管理運行制度,建立節約型校園建設的長效機制。
(1) 實行用水指標化與定額管理制度。建立“全面計量,分類管理,指標核定,全額收費”的用水管理方式,對教學科研、行政辦公、公益性單位實行用水指標化管理,采取超額自負,節約獎勵的激勵措施,分清管理責任,加強自我約束,節約本單位本部門的水費開支。對學生公寓生活用水給予每人每月3.8噸的用水定額,超過部分由學生公寓管理服務中心向學生收回,加強大學生的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意識,促進行為節水。
(2) 建立校園供水巡查制度。各校區均設專職巡查員,對校園水電設施定期進行巡查,定期對生活給水、中水、消防供水設施和管線系統進行專項檢查,投資10余萬元購買了地下管線測漏儀,發現表計讀數、水壓異常等情況及時對供水管線進行查漏,檢漏,大大提高查獲漏點的準確率并及時修復地下漏水點。
(3) 建立定期營抄平衡分析和日常用水管理制度。定期對學校9500余組常規計量水表抄表分析,對用水量大的重點監控水表每周抄表一次,根據供水區域和總分表關系進行用水平衡和用水合理性分析,發現有超過正常用水量的情況及時查找原因,進一步采取措施在最短時間內予以解決,將校園漏水量和不合理用水量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4) 建立節水考評獎勵和漏水舉報獎勵制度。對工作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定期進行評比,給予表揚和獎勵。同時,為了鼓勵廣大師生都來做節水節電的有心人,特別是針對校區范圍大,地形復雜,遇室內、地下漏水時僅靠職能部門的巡查很難發現等情況,學校制定了漏水舉報獎勵辦法,發動廣大師生都來參與漏水舉報,及時通報水電管理部門,及時發現并修復漏水點。從推行此項獎勵辦法3年來,共收到各類有效漏水舉報90余起,發放獎勵金9000余元。四是建立用水信息公開制度,通過校園網和校內媒體定期公布全校各單位的用水數據,以利于公開監督。
(5) 制定節水產品綠色采購制度。與學校采購中心、基建處、維修部門共同制定節能節水產品優先采購制度,確保在新建、維修、改造過程中使用節水型器具、產品和設備。
(6) 進一步做好學生公寓IS014000環境認證管理制度建設,以環境標準促進學生公寓節能節水宣傳、管理各項工作的協調進行。
(二) 建設遠程平臺,加強節水監測管理
學校計劃從2008年開始,投入500余萬元,用3年左右時間建成浙江大學用水遠程監測及節水管理平臺。該平臺將現有供水計量裝置進行硬件改造并配以軟件開發,借助GSM、GPRS數據傳輸技術,把浙江大學分布于杭州市不同城區的5個校區的450個主要用水點的用水量進行無線實時監測和信息化處理,完全改變以往手工抄表、計算的效率低、管理落后的狀況。
校園用水監測與節水管理遠程平臺建成后,將實現浙江大學五校區用水量、水壓等的實時動態監測、統計、分析功能,從而為進一步開展用水量合理性分析、、科學制定校園用水定額、建立用水信息公開制度和各單位參與節水的民主管理方式奠定了基礎?梢约皶r消除跑、冒、滴、漏和減少不合理用水現象,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減少人工抄表成本。2008年,一期投資100萬元的紫金港校區水表遠程監測平臺建設已經完成硬件改造和平臺基本功能開發,并在2008年9月底投入試運行。
(三) 新校區做好節水規劃,老校區注重節水改造
1.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一期已于2002年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建設也已進入規劃設計階段。在新校區的規劃、設計、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節約為先的方針,制定合理的節水規劃方案。如規劃鋪設校園中水管道,設計雨水、污水分流系統,合理規劃雨水徑流途徑,最大程度地降低地表徑流,采用多種滲透措施增加雨水的滲透量等。新建的紫金港校區教學、辦公大樓的衛生間全部使用節水型感應龍頭,蹲坑沖洗設備采用節水型設備,小便槽沖洗設備采用紅外智能控制設備。學生公寓集中熱水供應,公共洗浴系統采用磁卡智能計費系統,學生宿舍水表采用預付費一卡通系統,真正做到了刷卡付費,較好地避免了學生大手大腳導致的長流水現象。
2. 紫金港校區鋪設的中水管道,與校區排灌站聯通。校園綠化用水,水景用水、二期建筑工地用水可利用河道水,避免了大量用自來水澆灌綠化,補充水景和沖洗建筑場地。安裝了熱力管道蒸汽冷凝水回收裝置,將每天收集到的蒸汽冷凝水用于食堂集中洗碗、洗菜。食堂投資400萬元引進了電腦全流程控制米飯生產線,集中淘洗,循環用水,每天可比普通米飯燒制方式節水60噸。在校園溫室系統安裝了雨水收集系統,用雨水澆灌花卉植物,既節水又有利于植物生長。
3. 老校區供水管網改造。針對老校區供水管網及設施陳舊,地下管網滲漏嚴重等情況,學校分別在04、05、06年分三期投入老校區供水管網節水改造資金共計150余萬元,采取合理匹配表計,水平衡測試分析,修復漏點,更換陳舊管線設施等具體措施,有效扼制地下管網滲漏。三年共更換表計187只,更換修復閥門335套,更換管線2000余米,查獲漏水點90余處,已經改造完工的玉泉、西溪兩校區的月平均用水量從03年的每月34萬噸下降到06年的每月18萬噸。
4. 老校區衛生間用水設施改造。老校區衛生間設施陳舊,大都為耗水型設施,漏水耗水嚴重。近幾年,學校先后投入500余萬元對老校區825個衛生間實施改造,使用節水龍頭1832個,改造小便槽沖洗裝置1377套,蹲坑2450套,衛生設施全部采用節水型龍頭、便器、節水水箱,基本杜絕高耗水設備的安裝與使用,有效地控制了因用水設備陳舊造成的跑冒滴漏。男生宿舍小便槽的直排T型管沖水裝置全部改造成人體感應紅外節水閥,節水率可達50%以上,改造完成后,每年可節水20萬噸。
(四) 強化宣傳教育,提高全員節水意識
1. “節能減排浙大行動”計劃。制定了學!肮澞軠p排浙大行動”計劃,于每年新生入學之際開展各類包括節水宣傳在內的各類資源節約宣傳活動。如節能減排地棋挑戰賽、網上節水知識競賽、二十四小時缺水體驗、我為學校節水獻計策等活動,寓教于樂,寓教于玩的宣傳方式頗受學生喜愛。同時,學校每年開展水資源、水安全的科普講座,面向社會開放,組織環資學院的學生為中小學生開展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環境的講座也深受歡迎。2007年5月,我校還與杭州市政府共同主辦了杭州市“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將節水宣傳教育從學校輻射至社會、家庭,從而帶動并促進每個社會成員節水意識的提高和良好的節水習慣的形成。
2. 開展科普與實踐活動。學校以大學生社會實踐平臺、大學生科技文化節為載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普與實踐活動。作為教育部“節能減排學校行動”重要活動內容之一的第一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將于2008年12月在浙江大學隆重舉辦。同時學校團委、學工部、研工部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參與人數眾多的社會實踐活動,如“保護母親河,反哺錢江源”—浙大海元水天使公益計劃”赴開化水環境保護科普行動,12個學院81個實踐小分隊的“求是學子農村環保科普行”環?破丈鐣䦟嵺`等活動,豐富了廣大同學的節水環?破罩R,提升了節水惜水意識。
3. 倡導節水志愿宣傳服務工作。浙江大學校園文明先鋒隊和浙江大學“綠之源”協會,是宣傳校園節水節電、呼喚綠色環保、倡導校園文明的學生志愿者社團,由包括教授、研究生、本科生在內的500余名志愿者組成。一直以來,社團成員為校園節水工作發揮了宣傳、倡導、示范、監督作用。志愿者成為節水管理部門與廣大學生溝通的橋梁,成為校園節水宣傳與志愿服務的一支生力軍,不僅在校內宣傳節水,還走上社會、進入社區、學校,利用網絡、戲劇、講座、調研等形式,開展了廣泛的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環境的宣傳教育。我校學生志愿者和社團組織在節水宣傳、教育、監督等方面的成功探索以及在實際工作取得的成效,被中國教育電視臺、浙江日報等媒體作為宣傳學校學生思政工作的成功經驗予以介紹。 高校因其人口密度大,用水時段集中等特點,一直來就是城市生活用水大戶,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始于本世紀初的新校區建設方興未艾,用水量增加和一校多區的現實導致了節水管理廣度與難度的進一步加劇。同時,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基地,在高校普及節水意識、開發節水技術、推進高校自身節水工作必將具有深遠的意義。浙江大學將把建設節水型高校作為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有力舉措,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踐行科學發展觀,努力建設節水型高校,為城市節水做出應有的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