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點帶面
開渠辟源
北京市節水服務中心
近年來,北京遭遇了連續干旱的挑戰,水資源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第一瓶頸。同時,北京市這幾年在城市節水方面出臺的一些舉措曾經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如強制推行節水器具、調整水價等。在具體工作中,還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抓點帶面,很好地發揮了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科學開源,加強再生水、雨水的開發利用,增加了水源供應渠道,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立足基層,以典型經驗帶動面上工作開展。我們立足于北京實際,堅持向觀念要水,向機制要水,向科技要水,從基層抓起,從單位抓起,由點到面,不斷推進。堅持抓大控小原則,加強對50萬噸以上年用水大戶的考核,實行政府與重點用水單位直接簽定用水協議。制定《北京市節水管理統計報表制度》,強化市、區兩級節水管理責任,落實節水政策措施。2003年,完成城近郊區非工業行業500多單位的用水情況調查,提出行業用水定額修改建議。2004年,提出黨政機關節水“六必須”措施,并以“六必須”為重點,連續三年對近3萬個社會單位用水情況,開展全市范圍的大檢查。2005年,對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用水大戶和全部社會單位實行“五個嚴控”,制定全市年度用水計劃和單位用水定額兩套指標,實行用水宏觀控制,微觀管理。起草《北京市公共生活與工業取水定額管理實施細則》,擬定用水定額考核范圍,對北京市的機關、賓館、大專院校、寫字樓、醫院、中小學、幼兒園、旅館、招待所等行業,以及乳品、飲料、化工、制藥、鋼鐵、機電、電子、電力、建材、汽車等十個工業行業,實施定額管理。2006年,根據行業綜合取水定額,核定單位年度用水指標,全面實現定額核算、指標考核的用水管理機制。全市對27867個用水單位,強化了計劃指標管理,其中年用水100萬立方米以上單位54個,年用水10萬立方米以上單位921個。加價管理的重點,放在黨政機關、用水大戶和特殊行業三個方面。還提出節約用水“八落實”,進一步推進各項節水措施的全面落實。
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陸續推出了各具特色的5種類型14個典型單位的節水模式,向全市進行推廣。有國家稅務總局點滴節水,精打細算管理節水型模式;北京軍區某部舍得投入,注重實效工程節水型模式;北京市木材廠技術攻關,破解難題科技節水型模式;朝陽區八里莊街道廣泛宣傳,從我做起公眾參與型節水模式;北京動物園多方開源,高效利用循環節水型模式等。我們專門召開全市大會,組織學習他們的經驗。通過學習和宣傳,增強全社會的責任感和參與節水的自覺性,創造出更多節水新方法、新技術、新模式,全面提升各行業以及居民節水的整體水平,把創建節水型城市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階段。
二是重視再生水和雨水等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開辟新水源。根據北京市水資源規劃,2010年本市利用再生水量,要達到6億立方米。為促進城市中水利用,本市加強了對再生水出路的研究。要求市政、園林部門擴大使用再生水;工業、環境盡可能利用再生水。農業建設再生水集中灌區擴大使用量。增設中水管道,為更多的居民小區、綠地接通中水。2005年全市建成23個污水再生利用項目,新鋪設中水管線70公里。市區污水處理率達到70%;累計建成建筑中水設施400個;其中小區自建中水設施約50個。全年再生水利用量提高到2.6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0%。
北京2001年開始建設雨水示范工程。將雨水設施建設作為“十五”時期節水技術重點推廣項目,組織一批學校、公園、居住小區的雨水利用項目。召開市政府雨水利用現場會,號召市、區兩級政府率先垂范,有效利用雨水。組織開展雨水示范工程參觀,向社會推廣雨水設施建設。研究雨水利用的鼓勵政策,支持單位因地制宜、多種形式地建設雨水設施。截止2006年,本市已投入使用的城區雨水利用設施達到100處,總匯水面積1238萬平方米。年收集利用雨水200萬立方米。用于綠化、洗車、景觀、降塵等。政府各部門還共同編制了《北京市城市園林綠地使用再生水灌溉指導書》、《雨水利用指導書》,發布《雨水利用倡議書》、著手制定《北京市雨水利用工程建設規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