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普及節水灌溉技術
最近,農田節水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對外公布的節水“十一五”規劃中提出,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將由0.45提高到0.5左右。不久前,有報道說,農業部把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作為重大技術措施,在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的150多個縣組織開展了節水農業試點示范,推廣了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土壤水庫營建、集雨補灌、經濟植物籬、聚水保墑、抗旱坐水種、冬小麥測墑節灌、水稻淺濕控制灌溉等9大農田節水技術模式,示范應用面積達800多萬畝,輻射帶動8500多萬畝,降水利用率提高20%,總節水量達5億立方米以上,年均增產糧食20億公斤,水果和蔬菜等經濟作物增收近1億元。這些技術模式針對性強、節水效益明顯,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認同,成為不同區域農田節水的主要技術模式。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且時空分布不均勻,一些地區由于受“重抗旱、輕節水”舊觀念影響,尚未從被動抗旱、應急抗旱向主動避旱、高效用水轉變;一些地區由于技術支撐體系不健全、機制不完善、工作進展不平衡、推廣機構的公共服務能力不強,宣傳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不到位,農民還沒有真正認識到應用農田節水技術帶來的好處,對農田節水的積極性還未充分調動起來。因此,加快農田節水技術推廣,切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仍然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搞好農田節水對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資料顯示,我國農業用水占全社會總用水量的一半以上。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突破資源和市場對我國農業的雙重制約,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突破水資源的制約。我們一定要切實貫徹落實好中央的相關決策和部署,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一是加大農業投入,把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搞好末級渠系建設,推行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增加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規模,切實抓好以小型灌區節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為重點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加強中小河流治理,改善農村水環境。二是堅持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積極開發運用各種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要改革農業耕作制度和種植方式,開展免耕栽培技術推廣補貼試點,加快普及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大力普及節水灌溉技術,啟動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工程等。
農戶是節水的主體,農田節水離不開農民。搞好農田節水工作一定要堅持到農田中去,深入到農民當中。要真正了解農民的生產生活需要,大力發展和普及有助于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各種節約型農業技術,有的放矢地引導農民開展直接受益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推廣農民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的有效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