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安城安,西安打造節水型城市
或許是對自然山川情有獨鐘,徐霞客很少游歷名城古都,即使是西安古都也沒有留下他到過的記載。徐霞客多次入陜西,過潼關,下商洛,還寫過精彩的丹江漂流記,但與西安古都只是擦肩而過。
依現代游客的眼光來看,到陜西而不到西安,簡直不可思議。西安是一個處處充滿歷史和文化的地方,腳下不顯眼的一塊磚、一片陶,也許就是上千年前的文化遺存。
不過,歷史文化豐厚的西安,水資源卻極其短缺!鞍怂@長安”的美景,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逐漸消失,全城供水逐年緊張,水荒頻現。盛夏季節,大街小巷到處是市民排隊等水接水的長龍,許多工廠因無水而停產,高校因水荒而提前放假。1995年,西安日缺水達到50多萬立方米,水荒嚴重困擾著800萬西安人。
西安日報的同行跟我們一談起前些年的水荒情景,至今仍記憶猶新。要聞部資深記者張琦也多年特別關注西安的水務報道,他說,西安先天缺少,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310立方米,僅為全國占有量的1/6。預測分析,西安到2010年需水量將達38億立方米,現有的水資源僅為26億立方米,缺口很大。人們甚至擔憂:古都會因缺水而成廢都。因此,對西安來說,水安才有城安,解決水問題一直是工作重點,西安堅持一手抓水源、一手抓節水。從2004年起,西安就被國家列為節水型示點城市。
為了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西安一方面修建黑河金盆水庫開源,一方面改革城鄉分割供水體制,實行城鄉水資源統一調度,使“水荒”得到基本緩解。陜西省還實施了總投資85億元的三大“南水北調”工程,西線引紅巖河濟石頭河,中線引漢江干流濟渭河支流黑河,東線引乾佑河濟石砭峪,幫助西安解決缺水問題。今天的西安古城墻下的護城河,已由一度干枯發臭變為水清岸美。
水荒的緩解,并沒有讓西安人松口氣。西安順勢推行節水倒逼機制,把全城到2010年的用水總量鎖定在實際最大可供能力26億立方米以下的22億立方米,比預測年用水量減少16億立方米。全市制定了一系列節水措施;封停自備井,消減地下取水量,促進地下水位回升;在企業推行利用雨水和中水,在農業推行節水灌溉;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降低工業用水,提高用水重復利用率;生活用水推廣節水器具,開展雨水資源化和中水利用工程;對高耗水、高污染項目一概不予審批;著力解決大型洗浴場所、洗車行用水浪費的問題;改革水價體系,利用經濟杠桿促進節水。
西安于2002年設立了專門管水、擁有特權的水務局。出臺了《治理和規范洗車行業節水工作方案》,對洗車場實行計劃定額用水,安裝節水設備,推廣循環水洗車和微水、無水洗車。對用水大戶實施了計劃用水指標并按月考核,超計劃用水實行累進加價收費。提高自來水價格和污水處理費。持續開展節水教育,舉辦家庭節水知識培訓班,提高市民節水意識。
根據規劃,西安到2010年城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將達到75%,萬元產值耗水量平均控制在40立方米以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0%、回用率達到30%。今年4月1日起,西安市調高自來水價格,居民生活用水每噸漲到2.9元,工業用水3.45元;經營服務用水4.30元;特種行業用水17元,超計劃用水則價格更高。
生活在水荒危機之中的西安人,日益養成了良好的節水習慣。許多人家裝了節水器,洗澡水會用來洗手、洗衣服,洗衣水又會用來沖廁所,洗衣漂洗時放出的干凈水還會回用來拖地、洗馬桶。
來源:無錫日報
編輯:鞠宏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