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緒論
城市供水價格改革是對現行水價形成機制的改革,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供水行業突破計劃經濟的束縛,嚴格遵循市場經濟法則,按照市場經濟的需求而形成的水價機制。新的水價形成機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是保護和節約用水的有效途徑,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是保持城市供水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是對世界性水危機的直接反應。
眾所周知,水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隨著現代工業化的飛速發展,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已逐漸成為世界性難題。目前全世界有11億人缺乏安全飲水,25億人缺少用水衛生設施,500萬人死于與水有關的疾病,到2025年,世界上將有近2/3人口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區。以、巴戰爭很大程度是爭奪水資源的戰爭,有人預言:如果20世紀許多戰爭都是由石油而起,那么,“水”將成為21世紀戰爭的導火索。
我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但人均卻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每年的供水能力僅為需求額度的80%,全國600多個建制市,缺水的就有400多個,其中許昌市是全國44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許昌市區按地質構造處于許禹背斜的東部前沿,地下水資源匱乏,基本上屬消耗性開采,補給量不及降水量的20%,是嚴重的貧水區。目前許昌市用水基本上都是取自幾十公里以外的襄城縣麥嶺鎮地下水源地和流經平頂山市和禹州市、襄城縣的潁汝河地表水源,供水量與供水安全不容樂觀。
我國是世界上貧水國家,也是世界上用水最多的國家,盡管貧水,浪費水現象卻異常驚人。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的1/32,然而其人均用水量1995年居然高達285升,而美國法定每戶每天用水量僅為204升,東京184升,柏林168升。如何合理利用和節約水資源,保持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世界潮流,也是體現一個國家文明和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對我國來說,尤為迫切。
二、現行水價機制的弊端
我國水資源的人均不足、大量浪費、嚴重污染以及利用率不高等現象非常嚴重。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的發生?究其原因,有以下主要因素:一是觀念誤區。水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還不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認為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傳統錯誤觀念根深蒂固,許多人還意識不到浪費水、污染水的嚴重后果,“黃河之水天上來”不僅僅是來自詩人豐富的想象,還在于人們對水資源的根本認識誤區;二是供水管理體制不合理。城市供水大多企業政企不分,管理薄弱,導致城市供水企業粗放經營,成本偏高,服務質量欠佳,自我積累能力差。供排水設施建設和管理落后,供水管網年久失修,管網漏失率較高,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排水管網配套較差,嚴重制約著城市的發展。三是供水價格偏低。城市水價構成中,主要只考慮了凈水成本補償,對供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成本補償不足。1999年全國36個大中城市生活用水價格平均每噸1.14元,總體上為保本經營,但部分城市供水虧損。已征收污水處理費的城市,平均標準在每噸0.2—0.3元,不能保證污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四是終端水價秩序混亂。目前城市供水基本上沿用的是傳統的總水表抄表計量的方式,水費的收取基本上是物業部門或單位代收,造成抄表準確率低,水費違規加價嚴重,容易引起糾份,因此供水經營管理方式亟待改進。
但是,影響保護和節約用水、用水效率低下的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水價形成機制不合理。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實行的是“一部制”水價,水價政策滯后,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導致水價偏低,節水意識談溥。水價幾年“一貫制”,年度之間缺乏調節需求的杠桿,不是隨市場需求自主調節價格,政府因素和人為因素起著主導作用,價格管理過于集中于政府,水價基本上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核定,因此現行成本的制定,不適應價格監管的要求,水價的制定已走入了“虧損了漲價,漲價后繼續虧損”的怪圈,沒有建立起根據市場供求和成本變化及時調整的價格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