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價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水是人類生存的生命線,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生命線,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他指出,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并重,防澇抗旱并舉,科學制定并實施各大江河流域規劃,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綜合治理,下大力氣解決洪澇災害、水資源不足和水污染問題。如何落實江總書記“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指示?這就要對現行水價形成機制進行改革,增強經濟杠桿的調控作用,發揮水的商品特性,促進水價管理規范化、法制化,有效保護和節約水資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保持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一)水價改革是執行國家大政方針的需要。水價改革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當前,我國水資源緊缺與用水嚴重浪費現象并存,水價機制不合理,水價偏低,是造成水資源浪費的重要原因。為此,國家計委、建設部、水利部等相繼出臺了《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關于改革水價促進節約用水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城市供水價格改革工作的意見》、《國家計委關于印發改革水價促進節約用水的指導意見的通知》等文件。將于2002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標志著我國依法治水進入了全面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重心是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新水法規定用水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這充分說明,改革水價,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水價形成機制和管理機制,逐步理順工程和城市供水價格,促進全社會節約用水,實施可持續展戰略意義重大。因此,我們必須正視現實,抓住機遇,認真執行國家方針,落實國家產業政策,積極促成水價改革。
(二)水價改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讓市場發揮資源基礎性配置機制作用,為經濟活動注入新的活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生產要素主體(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能夠獨立地對市場供求、競爭和價格變化做出靈敏反應的市場主體。二十多年的改革,我國大多數國民經濟領域都逐步解決了政企不分的問題,使這些行業取得長足發展,效益穩步提高。但由于長期以來供水行業實行政企高度統一的管理體制,例如實施行業進人管理制、政府定水價等,企業低效的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行業的發展受到較大制約。
(三)水價改革是提高供水行業競爭力的需要。加入世貿以后,與洋水務競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處于內陸腹地的我市供水行業也不例外。今年以來,供水總公司就接待過來自港、澳等地的來訪者,他們想就水廠經營進行合作。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外商看中的只是投資回報率。來自《中國供水節水報》的信息表明,進入中國供水行業的外資,其回報率多在20%左右,收益穩定可觀。然而,這些投資并沒有為供水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假如我們的供水行業能下決心解決體制問題,推動水價改革,僅就供水行業現有的技術、市場潛力和管理水平,以我市供水企業的資產規模,5年以后就可以徹底扭虧為盈,或者著手開辟分質供水業務。因此,洋水務并不能解決當前供水行業所面臨的問題,我們期望通過水價改革,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如果水價改革不能順利實施,長此以往,供水行業必將面臨被肢解、分割的嚴峻局面。
(四)水價改革是節約用水、高效用水的有效手段。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的水價改革,一是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運用經濟手段提高人們的節水意識,促進節約用水,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二是充分體現供水的商品價值,使水價達到合理水平,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三是綜合考慮城市供排水和污水處理的需要,發揮水資源的可利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