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提起水價改革,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調價。然而,作為一項促進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有效措施,水價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絕非一個簡單的“調價”可以概括。當前,伴隨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品水意識逐步深入人心,我國水價改革已進入一個新時期。但是,改革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亟須以科學的態度大力推進——
水價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年以來,北京、重慶等地上調城市用水價格,北京市城市綜合水價已達5.04元每立方米;山東、江蘇、陜西等省正式出臺《水資源費征收辦法》;眾多城市紛紛開征或提高污水處理費……中國的百姓正在感受新一輪水價改革帶來的沖擊和變化。2005年4月29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建設部、水利部和國家環?偩值5部委,在京聯合召開全國水價改革與節水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出席會議并做了重要講話。曾培炎強調,要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和價格杠桿在水資源配置、水需求調節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一場涉及范圍更廣、規模更大的水價改革即將展開。 推進水價改革,是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客觀要求?梢灶A見,在今后很長一個時期,水價的調整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我們。 市場經濟撬動水價改革堅冰 專家指出,“福利水”表面上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利益,但其導致的弊病和所引起的損失卻更巨大。由于無償、廉價以及計收機制不完善等原因,“福利水”造成水資源浪費嚴重,農業灌溉和工業生產耗水率高,水的利用效率極低,大量用水還造成水污染加劇。這些又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另一方面,“福利水”導致水利工程管理單位長期虧損,水利工程正常損耗得不到合理補償,出現工程老化、病險加劇、工程效益衰減等實際問題,對供水安全造成影響。 水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我國必須實行價格制度來促進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優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的一個最基本的動因。長期的實踐證明,無論從我國水資源的緊缺形勢還是從水資源保護的實際出發,水價改革都勢在必行。 1985年,國務院頒布了《水利工程水費核訂、計收和管理辦法》,首次提出以供水成本為基礎核定水利工程水費標準。1998年9月,《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開始施行;2004年1月1日,《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正式施行。此后,國務院辦公廳又于2004年4月19日印發《關于推進水價改革促進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通知》,第一次把水資源費、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城市供水價格、污水處理費、再生水價格作為一個有機的水價體系,確立了水價改革的目標,對水資源從開發、利用、治理到配置、節約、保護各個環節的水價改革進行全面部署。自此,一場有關水價的改革在全國各地悄然興起。 正如水利部財務經濟司司長張紅兵所說:“從‘水費’到‘水價’盡管只有一字之差,卻意味著水利工程供水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笔袌鼋洕w制的確立,使得中國的水資源緊缺問題的解決尋找到了一個新的突破口,即通過價格制度建設,調節供需矛盾,推動建立節水型社會,以期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全面保護、優化配置、注重節約和高效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