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階梯式計量水價是將水價分為兩段或者多段,每一分段用水量范圍內都有一個單位水價,單位水價在分段內保持不變,但是單位水價會隨著分段而增加。
可以說,階梯式計量水價基本上能夠達到水商品定價的目標。它具有補償成本、合理收益、節約用水、公平負擔等優勢。具體說它使邊際成本定價克服了來自社會和政治方面的障礙、有利于促進水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體現了公正性原則、保證水管單位補償成本,保本微利。 階梯式計量水價具有不少優勢,但同時又存在一些局限性,值得深入研究。
起始分段水量制定的困難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沈大軍博士說,起始分段水量核定過多,起不到督促居民節水的作用;用水量過少,又會影響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不管是哪一種方案,水價改革必須考慮效果、效率、公正和適應性。可見,起始分段水量恰當與否對階梯式水價的成功與否有很大的決定作用。但是,到底應設定多少起始用水量才能使階梯式水價合理有效地實施呢?這是一個很難確定的問題。因為用水者希望起始階段水量越多越好,而要使階梯式水價達到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以及回收水資源的開發運行成本的效果,必須嚴格控制初始分段的用水量。另外,由于社會及政治壓力,起始分段的水量必須能保證家庭的基本用水量。根據國際基本用水標準,一般的五口家庭每月需要用水4~5噸。但是,在實際執行中,起始分段的用水量往往制定得過高。銀川與廈門的起始階段水量控制在15噸以內,而1996年深圳市實施的階梯式水價將居民用水的起始階段水量定為每戶每月30噸。這樣高的起始分段用水量,不利于階梯式水價在促進水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方面優勢的發揮。 水商品消費活動中對邊際成本價格的不敏感性 階梯式計價的一大優勢是在遵循公平性的前提下運用了邊際成本定價法。在邊際成本定價法中,水價取決于每增加一單位水量所必須支付的成本。階梯式水價通過分段,巧妙地將昂貴的邊際成本價格安排在較高的分段中。但是在實際水商品消費活動中,除了個別特別精明的用水戶,絕大多數用水戶對邊際成本價格很難做出敏感的反應。與一般商品消費活動不一樣,在階梯式計價方式下,水商品的消費者很難知道下一單位商品水的價格。因為消費者在使用中并不知道正在消耗的這一單位水是屬于第一分段低價位的水量還是屬于第二分段的邊際成本水價的水量。水商品消費活動中用水戶對邊際成本價格的不敏感性,使得邊際成本定價在階梯式定價的實際使用中無法及時地為用水戶提供準確的價格信號,從而無法為用水戶在消費行為中進行選擇提供必需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