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業新聞 >> 水務要聞 >> 

太湖淡黃色藍藻泛濫 與水中環境污染有關嗎?

時間:2018-06-1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過國忠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道,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

淡黃色藍藻是怎么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污染有關系嗎?太湖治理的難度到底在哪里,目前治理上采用了哪些技術,是否可以全面推廣?無錫又將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來確保“安全度夏”?為此,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

太湖水體長年處于富營養化狀態

記者從無錫市水利局了解到,媒體在網上報道的藍藻泛濫現象,的確存在。但圖片中顯示的一堤之隔碧波蕩漾的湖面,并不是湖,而是堤內經專業公司治理過的池塘。因此,圖片說明不了實質問題,也沒有代表性。但今年,由于前些時候天氣炎熱,確實已發生局部藍藻水華。目前,無錫已經采取了緊急應對措施,全力安全度夏。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員鄧建才介紹,藍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藍綠藻細菌,在地球上已存在33億年,是所有藻類生物中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也是地球上出現最早、分布最廣、適應性最強的光合自養生物。

藍藻水華是指在適宜的外界條件下,藍藻、綠藻、硅藻等藻類成為水體中的優勢種群,大量繁殖后并在短時間內從水中上浮到水表面,或是由于風的作用在局部地區大量聚集,使水體呈現藍色或綠色的一種現象。

藍藻生長期較短,整個生命周期可分三個階段:生長期、高峰期、衰亡期。藍藻生長期內通過光合作用細胞增殖,水柱體的藻類總量迅速增加;高峰期藍藻密度達到最大,出現氣囊與膠鞘,在合適的氣象、水文條件下上浮,水面呈鮮亮的綠色;衰亡期藍藻開始腐爛降解,藍藻衰亡5天后變為黃綠色,衰亡22天后變為淺黃色,衰亡50天后變為白色。

“太湖突然出現水華暴發并非藻類在短時間內連續快速生長所致,而是已存在、分散在水體中的藻類上浮、聚集、遷移至水面并為人們肉眼所見的過程。太湖無錫水域出現淡黃色藍藻聚集在水面,表明上浮的藍藻中已經有大量開始衰亡的藍藻殘體,需要及時打撈,減少水體耗氧和有毒有害物質釋放。”鄧建才說。

在鄧建才看來,太湖藍藻除了與高溫有關,還與水中環境污染有著密切關系。藍藻水華的形成一般是由藻類本身的生理特點以及溫度、光照、營養物和其他生物等諸多環境因素所引發的。太湖藍藻濃度與水體污染物存在一定的關系,這種關系在空間上具有差異性。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制藥與環境工程學院李娟紅博士認為,太湖沿岸工農業生產非常發達,多年來因經濟高速發展而產生的污染附加積累,使得太湖淤泥底質中富含大量的氮、磷,太湖水體長年處于富營養化狀態,這是太湖藍藻暴發的根源。

每年為啥總在無錫水域暴發

每年進入5月后,對于無錫來說,是一年一度的“大考”。那么,為啥太湖藍藻總會在無錫水域集中暴發?

太湖十幾公里湖面上,藍藻一望無際。

無錫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因為藍藻層會在風力作用下,向下風處聚集。而無錫又是地處太湖北部,夏季太湖盛行東南風,無錫處于下風向,整個太湖生長的藍藻均被吹到了太湖無錫水域,加之無錫湖岸線綿延曲折,有貢湖灣、梅梁湖、竺山湖等眾多湖灣。這些湖灣多變的地形地貌使藍藻易進難出,也使得無錫成為太湖藍藻暴發的“重災區”和“主戰場”。

2007年,無錫發生的“供水危機”,即是在南泉水廠取水口范圍內發生湖泛所導致。湖泛是指湖泊富營養化水體在藻類大量暴發、積聚和死亡后,遇適宜的水文、氣象條件,底泥中的有機物在缺氧和厭氧條件下產生生化反應,釋放硫化物和甲烷等氣體,形成褐黑色伴有惡臭的污水團。

上一頁頁碼:[1 2 >>] 下一頁 共2頁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