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才告訴記者,梅梁灣藍藻的生長不僅存在磷限制,而且存在明顯的氮限制;太湖西部河口區、竺山灣和貢湖灣藻類生長主要受磷限制;東太湖藍藻生長不受氮磷濃度控制。伴隨著水體富營養化與氮磷濃度的升高,東太湖藻類增殖不明顯,而梅梁灣和西部河口區水體中的藍藻生長速率將明顯增大,因此藻類水華在這兩個區域更為嚴重。當前,藍藻治理的主要著力點還是應當強化對氮磷負荷的控制。
記者從無錫市政府相關部門了解到,自2007年起,無錫把藍藻打撈作為治理太湖最直接、最環保和非常有效的手段,以兼顧安全和高效為目標,在沿太湖藍藻易聚集區域設置固定打撈點和打撈平臺,合理配置機械化打撈船,采用機動打撈和固定打撈相結合的方式打撈藍藻。今年,無錫共設置了81個固定打撈點。
應該說,2007年太湖無錫“水危機”之后,在國家水體污染治理重大專項和省、市各級地方政府太湖治理專項的共同努力下,太湖的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發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很多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并在太湖地區做起了成功的示范工程。
記者了解到,大家從網上所看到的一堤之隔兩張不同圖片,是兩種水體中藻類濃度具有較大差異所致。試驗區水面呈藍色,表明葉綠素a濃度更小。其藍藻治理主要是利用水質改善和生態修復的綜合技術手段,形成了一個以水生植被為主要初級生產者的草型生態系統,較好地抑制了藻類,水體具有較高的透明度。
“目前,治理技術全面推廣的瓶頸主要有兩個,一方面在于成本,另一方面在于大型淺水湖泊的自然特征與服務功能。東太湖岸線曲折,湖灣較多,為沉水植被發育以及生態調控技術的實施提共了良好的條件。西太湖岸線順直且岸堤多為水泥駁岸,湖面開闊,強風浪對湖底侵蝕和波生流對湖岸基底的掏蝕嚴重,大大增加了湖濱濕地和湖體生態重建的難度。”鄧建才說。
鄧建才建議,太湖地處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長三角地區,改善湖體水質除了控制內源釋放,關鍵在于流域污染治理,從源頭上進一步削減入湖污染負荷。同時,要從根子上解決藍藻暴發問題,應確立治藻先治水的理念,嚴控污染物入湖,入湖河道口設立生態緩沖區;同時定期清淤,削減內源污染,逐步恢復自然凈化能力,從源頭減少藍藻的產生。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