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8日上午11時,正在加緊施工中的莆田園頭橋水質自動監測站(下稱,水質監測站)再次迎來了一批督導工作組。他們此行目的是督導力爭4月底前完成的站房主體工程建設。
負責當地站點建設的莆田市城廂區環保局局長林桂祖對記者說,“該站點于今年3月6號動工,建成后共有兩層,不小于120平方米。目前站房已基本建起,我們要求在4月15號之前完工,預算在60萬元左右!
像這樣的新建站點,在福建全省一共有19個,全國959個。那么,為何要在全國范圍內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其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一直以來,監測數據造假所引發的人們對飲水安全的擔憂,備受關注和熱議。
生態環境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對記者表示,多年來,以屬地監測為主的地表水監測模式,即國家拿地方報送的監測數據來考核地方,這本身就有地方行政力量干預數據的可能,而且質控要求和標準也不統一。
也就是說,以前在“考核誰、誰監測”機制下,地方政府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他們在考核壓力下,很可能采取行政干預的手段,影響水質監測數據的準確性。
為規范環境監測,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下稱,方案),到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而水質監測僅是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大網的一部分。去年,生態環境部在空氣質量監測事權上收經驗基礎上,進行了地表水監測事權上收,進一步促使由“考核誰、誰監測”轉變為“誰考核、誰監測”,從機制上確保監測數據的真實性。
這意味著未來國家將擁有覆蓋全國的直接監測、管理并第一時間掌握最新監測數據的地表水水質“監測大隊”。2050個國控地表水考核斷面、959個新建水質監測站和530個需填平補齊的已建水質監測站將共同編織一張“水質天眼”網,實時注視著各地地表水水質,一旦發現異常,即可及時采取治理和問責舉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際上這是垂直管理的一種形式,是為防止地方政府數據造假、漏報以及各自為政而采取的具體措施。其好處就在于能最大程度確保采測數據的真實性,提高政府辦事效率,把水污染防治和水質提升任務落到實處,同時維護公眾的飲水安全。
在劉志全看來,地表水監測事權上收,是環境質量監測機制的重大改革。它將厘清國家和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化解地方行政干預,減輕基層壓力和負擔,有效避免地方政府對監測數據的行政干預,切實保證監測數據獨立、客觀和公正。
莆田園頭橋水質監測站,主要是監控仙游縣和城廂區交接水質的國考斷面。這里距福州市區約128公里,距莆田市區約21公里。
福建自然地理格局表現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納入國控斷面共50個建站任務,其中31個已建。截至2月26日,所有新建站點已全部完成場地“四通一平”(通訊、通電、通水、通路和場地平整),17座已開工建設,5座已完成主體建設。
福建環保廳副廳長陳寧對記者透露,目前已明確對全省各地每座新建站點安排53萬元資金補助,合計1000余萬元。已建水站補助資金約500萬元,近日將下撥到位。
據他介紹,在建設過程中也有采取捆綁打包的形式,把驛站與水站相結合。比如龍巖上杭縣驛站與水站的結合就是一個符合當地實際的典型案例。在不影響監測質量前提下,水站對外開放,讓普通民眾清楚了解監測數據的產生、周邊環境變化,特別是飲用水源的狀態。
按照國家要求,全國205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監測站全由國家和地方共建,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國家負責新建水站儀器設備配置,地方負責新建站房的系統建設和已建水站的儀器設備填平補齊及系統功能更新。
目前全國需新建水站959個,需填平補齊的共530個。截至3月29日,在新建水質監測站中,已有958個落實經費,占99.9%;935個完成征(租)地,占97.5%;837個實現“四通一平”,占87.3%;591個已開工建設,占61.6%。在已建水質監測站中,已落實儀器設備填平補齊和系統功能更新經費的占74.5%。
其中,重慶、江西、廣東、寧夏、上海等5省市進展較快,開工率在全國率先達到100%;甘肅、河南、福建、湖北、四川、天津、北京、遼寧、青海等9省市進展情況較好,已完成征(租)地、“四通一平”等工作。
據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水質監測站建成后,數據來源會更廣,時效性也將由每月更新一次提升為每四小時更新一次,監測頻次和準確度將大大提高。
“一旦水質出現異常,將及時預警,這有利于水環境的預測預警和考核評價。此外,環境監測數據與普通民眾直觀感受脫離的情況也將越來越少。”該負責人說。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對記者表示,水質監測站有其現實意義,同時也應進一步推進排污許可證制度,依靠法治手段保護水生態。
在所有環境質量監測工作中,數據的真實準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對于水質監測來說,也不例外,建站的核心便是確保地表水監測數據的質量。
早在去年8月底,生態環境部就明確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分階段、分步驟推進地表水監測事權上收的改革。要求按“國家考核、國家監測、數據共享”原則,統一標準規范和質控,分階段、分步驟開展國家地表水環境監測事權上收工作。
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去年10月起,全面推行采測分離模式,將水質采樣和分析測試交由第三方機構承擔,改變過去屬地監測基本模式;二是到今年7月底,各地完成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站建設,形成以自動監測為主、手工監測為輔的監測模式;三是實行數據聯網共享。
具體時間表已經列出:今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新建水站資金落實、征(租)地和“四通一平”(通訊、通電、通水、通路和場地平整);4月底前新建水質監測站完成站房主體工程建設;5月底前完成站房內部布局、輔助設施建設,北方部分地區可適當順延至6月20日前完成。4月底前已建水站要完成儀器設備更新和填平補齊;5月底前實現統一聯網。
今年7月底前,所有站點要全部實現聯網運行并完成上收。屆時,將由生態環境部統一委托第三方機構運維,實現地表水環境質量主要指標(包括水溫、pH、溶解氧、電導率、濁度等)連續自動監測。所有監測數據經技術審核后,將同時發往縣、市、省和國家,實現“一點多傳、實時共享”。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可第一時間獲取數據信息。
劉志全透露,目前全國2050個地表水監測斷面已全面實施采測分離并穩定運行,新建站任務也在抓緊推進中。
值得注意的是,采樣是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招標的八家公司專門負責;監測分析工作交由290多家來自全國的監測站。這種模式從機制上徹底實現采測與利益方脫鉤。
具體而言,第三方公司將按統一技術規范和要求采樣,對水樣加密編碼并混合后,經冷藏運至指定站點集中分析,監測站不知道樣品來自哪個斷面。原始數據直傳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監測全流程留痕質控。對時效性樣品,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分析。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表示,“采測分離的有效落地,是全國首次實現地表水監測分析與考核對象脫鉤,真正做到‘誰考核、誰監測’,保證監測數據的真實和客觀。”
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1940個考核斷面中,Ⅰ-Ⅲ類水質占比67.9%,同比增加0.1個百分點,劣Ⅴ類占比8.3%,同比降0.3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全國地表水環境的整體質量在逐步提升。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正在推進的水質監測站建設正是打好水源地保護攻堅戰的重要一步。水質監測站建成運行后,公眾可通過手機APP,實時查看全國地表水水質信息。目前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官網上已有部分相關實時數據!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