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
據了解,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的層級差很大,上游人均GDP只是下游的40%,中游人均GDP是下游的50%~60%。
因此,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對實現長江全流域生態修復具有重要意義。而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則是調動長江沿線各。ㄊ校┥鷳B保護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今年全國兩會上,為進一步推動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機制,民盟中央、九三學社、農工黨中央等紛紛建言獻策。
近日發布的《關于建立健全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與保護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長江流域保護和治理多元化投入機制更加完善,上下聯動協同治理的工作格局更加健全,中央對地方、流域上下游間的生態補償效益更加凸顯。
專家認為,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落地實施后,將有力推動對我國流域生態補償情況的梳理,它包含了上下游、左右岸,一省對多省、多省對一省等補償關系,還涉及眾多支流,對我國其他大江大河保護與治理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教授丁愛中說:“生態補償在國家層面已經開展了很多工作。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與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政策緊密相關,是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
近年來,不僅是長江中游各省份交流頻繁,而且長江上游各省份同樣交流頻繁,簽署了一些省際合作協議,搭建了合作平臺。
比如,赤水河為長江上游支流,位于云、貴、川3省接壤地區。目前,赤水河流域正在推行跨省生態補償創新機制,下一步將在市場化補償方式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政協委員王濟光表示,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是國家戰略,必須有全局觀念和協同意識!半m然長江中上游各省份交流頻繁,但目前由于缺乏政策激勵、監督考核,常態化工作機制缺乏,深化協作相關職能較為分散等,這些合作平臺的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此外,丁愛中表示,生態補償應該考慮兩個很重要的方面,即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并且要把這兩者有機銜接起來。在新的形勢下,對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而進行的生態補償,要把扶貧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考慮進來。
為此,農工黨中央建議基于共同水環境質量目標,構建長江經濟帶跨界生態補償制度,協調長江經濟帶區域內各地方生態環境優化配置,化解地方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長江經濟帶涉及省市較多,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尤為重要。
“長江經濟帶的上中下游,從自然角度來說,差異性比較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各不相同。上游服務功能更多的是水源涵養,下游提供通航、水源等服務功能。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也是有差異性的。上游的經濟發展水平差一些,中游和下游經濟較發達。這是因為上游水流湍急,適宜生存發展的空間比較小;中游河道的水流有所減緩,經濟社會得到發展;而下游水流變得比較溫順,河流分叉也比較多,多產生魚米之鄉!倍壑姓f道。
長江需要共治共建。這就需要上下游協同堅持“一體化”發展,統籌長江經濟帶規劃建設。
王濟光表示,要強化全流域意識,國家層面既要從一體化和系統性的角度加強對沿江各省市的引導,統籌協調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共建共治、合作共贏。
同時,他還建議東中西部分類施策、上中下游分工協作,堅持梯度發展,提升產業關聯度。國家要出臺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指導目錄,以減輕重化工業比重為指向,引導沿江各地形成分工合理、優勢凸顯、整體水平不斷提升的長江經濟帶產業新格局;沿江各省市要有序推進沿江產業梯度轉移,做好產業篩選,防止污染轉移,推動技術轉移,實現綠色轉移。
丁愛中建議,針對長江流域不同區域,開展不同類型的生態補償。比如有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有的地區是污染問題嚴重,有的河段是需要保護生物物種等。根據不同區域特點,建立起一個大的分區分類的生態補償框架,在大的生態補償框架下,探討分層次分級的補償方式。圍繞如何實施生態補償,需要建立起一個比較好的機制來保障。
針對長江中游,民盟中央建議,借鑒京津冀協同發展經驗,建立長江中游生態經濟協作的常態化工作機制;加強互聯互通,為長江中游生態經濟協作提供便利;完善長江中游生態經濟協作信息網絡,共建區域協作平臺。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