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此機會,我就《大氣十條》實施五年來的情況作一個簡要介紹。
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大氣十條》,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向污染宣戰、系統開展污染治理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針對環境突出問題開展綜合治理的首個行動計劃!洞髿馐畻l》實施5年來,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點區域明顯好轉。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全面實現空氣質量改善目標。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PM2.5分別比2013年下降39.6%、34.3%、27.7%;珠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連續三年達標,這是一個難得的成果;北京市PM2.5從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大氣十條》確定的各項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得到實現。
第二,支持這些空氣質量改善的重大工程和重大措施超額完成,解決了多項大氣污染防治難題。
一是從能源結構來看,全國煤炭消費總量這五年持續下降,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由67.4%下降至60%左右。淘汰城市建成區10蒸噸以下燃煤小鍋爐20余萬臺,“2+26”城市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470多萬戶。全國燃煤機組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億千瓦。
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全國全面完成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任務,1.4億噸地條鋼全部清理完畢;“2+26”城市在去年一年清理整頓涉氣“散亂污”企業6.2萬余家,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三是推進重點行業提標改造。制修訂水泥、石化等重點行業排放標準20多項,實施了一輪污染治理設施提標改造工程。1萬多家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全部安裝在線監控,實現24小時實時監管;企業排放達標率大幅度提升。
四是加強“車、油、路”統籌。五年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2000多萬輛。實施國五機動車排放標準,基本實現與歐美發達國家接軌。車用汽柴油品質5年內連續兩級跳,這是其他國家不可想象的一件事,“2+26”城市從國四躍升到國六。環渤海港口不再接收公路運輸煤炭,改由鐵路運輸。
五是大氣環境監管能力明顯增強。建成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2012年之前國家還沒有PM2.5的例行監測站點,目前1436個國控監測站點全部具備PM2.5等六項指標監測能力,且已完成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形成覆蓋區域、省、市三級空氣重污染預測預警體系,基本實現3天精準預報和7天潛勢分析,實現重污染天氣應急區域聯動。強化大氣污染治理科技支撐,啟動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
第三,初步建立了大氣污染防治體制機制。
一是齊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初步建立。細化分解任務,層層壓實責任,并實施年度考核。對31個。▍^、市)開展中央環保督察;開展“2+26”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得到有力有效落實。
二是區域聯防聯控實現重大創新。在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打破了行政區劃界限,著力破解大氣污染長距離傳輸、區域間相互影響的世界性難題。
三是環境法治保障更加有力。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相繼修訂出臺,按日計罰、停產限產、查封扣押等執法手段更加豐富。組織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專項執法檢查,嚴厲打擊超標排放等環境違法行為。
四是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國務院有關部門發布環保電價、提高排污收費征收標準等22項配套政策。設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中央財政已累計下達528億元專項資金和100多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
五是全社會環境意識有所增強。積極倡導文明、節約、綠色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廣大群眾參與環保的積極性高漲,“同呼吸、共奮斗”成為全社會行為準則。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得益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得益于各地區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超常執行力,得益于全社會的齊心協力共同奮斗。同樣,也得益于新聞媒體的大力支持、監督和鼓勵,在此,對大家再次表示衷心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從氣候的角度看,我國多位頂級氣候專家研究表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南北溫度梯度差變小,東亞冬季風在減弱,東亞大槽在變淺,京津冀地區靜穩天氣增多,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將導致霧霾更加頻繁地發生。
再看排放量,SO2、NOx、煙粉塵、VOCs等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處于千萬噸級高位,遠超環境容量,實現空氣質量達標需要削減排放50%以上;其中VOCs排放仍然呈現增長態勢,減排任務尤為艱巨。多數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只有99個城市達標,僅占29.3%。重污染過程仍然多發,今年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發生四次重污染過程,重度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13.8%;目前正在經歷第五次重污染過程。部分地區存在對大氣污染防治重視不夠、壓力傳導不到位等問題,一些基層政府及其組成部門的環保責任不落實、主動性不夠、責任心不強。
總之,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已經進入攻堅期,傳統煤煙型污染與PM2.5、O3污染等新老環境問題并存,生產與生活、城市與農村、工業與交通環境污染交織,末端治理減排空間越來越小,環境壓力居高不下,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和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更加迫切。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深入總結《大氣十條》成功經驗,研究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計劃,明確具體戰役及其時間表和路線圖,持續改善空氣質量。
上一頁頁碼:[<<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頁 共8頁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