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幕式之后進行的主旨論壇環節,聚集了學界、企業界精英代表,從多個角度表達了在可持續視野下,城市發展人水和諧關系構建的思考和實踐。
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的主旨報告題為《微循環與公園城市》,提出城市建設發展應進一步師法自然,彌補和改善現代城市人工系統的脆弱性和局限性。他表示,通過在城市中構建與建筑和諧共生的富含東方智慧的公園體系,構建以水為核心的微循環,發揮園林、濕地等系統微滲透、微過濾的功能,可以在不顯著增加規模和造價的條件下,顯著提升城市原有排水、凈化系統的能力和效率,進一步實現人水和諧的城市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環境水生態分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楊志峰在報告中呼吁,需要以河流健康為主線,全面提升水環境治理的生態觀,系統觀和科學觀。他說,健康的河流應該是一個生態結構穩定、生態構成有序、生態功能能夠正常發揮的河流,強調的是生態特征與人類需求的高度統一。一方面,當前我們還沒有形成水生態評價的規范體系,傳統的化學物質檢測并不能準確反映河流健康的要素,必須加強生態系統、生態指標的研究和監測。另一方面,在水環境治理的理念和思路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的提升或者完善。應尊崇生態觀,順應自然,人水和諧;堅持系統觀,追溯起源,根治其本;需要科學觀,加強頂層設計,打好這個持久戰。
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學院院士、新南威爾士大學副校長安娜德萊蒂奇(Ana Deletic)女士做了題為《Green Technologies and Tools for Sponge City Development》的報告。她表示,針對現代城市中雨水面源污染,各類有機、無機污染物的排放,歐洲、美國、澳大利亞、中國等都在探索綠色基礎設施系統解決復雜問題的可能,分別形成了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低影響開發、水敏感城市、海綿城市等不同的理念和實踐方向。她重點介紹了海綿城市水處理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和評價模型的內容和構架方式,關于污染排放的在線數據庫,降雨、徑流和水質模型的建立和應用等。
隨后發言的兩位企業家代表則從案例入手,闡述企業參與城市水環境水生態治理中的技術和模式創新。
水環境水生態分會副會長、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執行總裁李力表示,“十九大”以來,我們行業的屬性已經開始從成本中心向價值中心轉變,對企業的能力和要求也隨之改變,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成本最優化、體現經濟性。第二,系統性解決方案,體現績效性。第三,使用者付費,體現經營性。第四,城市正資產,體現增值性。第五,可持續發展體現綠色性。
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張翼飛介紹了以“一個基礎、五個緯度”理念指引,推動中國中小城市實現斷面達標的小流域綜合環境服務實踐。其中,基礎是科學詳盡的環境調查,為治理提供正確策略。五個緯度包括:工業園區污染的控制,面向未來的新型基礎設施(城市污水處理概念廠),包含溢流控制、雨季峰值處理在內的雨水管理,農村和畜禽養殖的面源污染,河道旁路凈化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環境水生態分會會長曲久輝的壓軸報告,為與會者描繪了城市水環境水生態的可持續綠色未來,這其中包含三水融合、可漁可游、生態完整、富有彈性、開放智慧等多個愿景。他指出,一個綠色流域應該具有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良好,高效的水治理,智慧精準的水管理,多元融合的水文化等因素。當前,在中國河流治理的實踐中,往往忽視生態風險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而這一局面的改變需要我們在生態恢復、生態完整性等意義,生態和環境關聯性上做進一步思考,同時向行業提出一系列科技需求,從理論到實踐怎么構建流域生態風險控制系統,包含理論、評價體系,概念模型,實施路徑等!碍h境引領、生態善領、以人為本,可持續水環境的綠色未來,需要全社會持續而務實的努力,需要我們一起為之奮斗”。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