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業新聞 >> 市場調研 >> 

行業思考:環保產業正在錯過歷史最佳時期?

時間:2018-06-06 來源:環保水圈 作者:

最近環保行業有一種聲音,主要的意思是說“環保形勢一片大好,但環保企業卻過得慘淡”。聽到這個聲音還是很欣慰的,因為行業終于開始反思了。

近幾年來,由于政策的推動、股市的渲染,以及PPP模式下動輒上億的簽單營造的誘人氛圍,加入環保的人趨之若鶩。但事實上環保行業的真實狀況并非如此,甚至危機重重。

準確來講,環保目前并不能夠稱得上是一個產業。有位資深的朋友說,環保不過是各色人等進來分享兌換資源的圈子,亂糟糟的,哪有什么環保產業,說成是產業不過是企業家吹牛和專家作報告時為了體面一點而已。這么說可能有失偏頗,但確實擊中了環保行業的要害。一直以來環保行業的發展是存在很大問題的,市場受制約、行業不規范、政策強催化等因素讓環保行業看起來像一個畸形的巨人,在前進,但搖搖晃晃。

當下的環保的形勢之良好可以說是歷史空前的,“兩山論高瞻遠矚、振聾發聵;新環保法、三“十條”、環保督查、環保稅等一系列政策將環保的良好形勢推向了歷史極點。

放到具體的措施上,推進兩山論需要兩個要素:一是強有力的政策推動;二是良性高效的環保產業。這兩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既不可或缺又要配合推進。政策法規的作用是規范以企業生產為主的污染排放,而環保產業的作用則是消化污染物,目前來看第二項是嚴重滯后的。

以我國龐大的經濟體系和人口數量,對所要匹配的環保產業要求是極高的,一是規模巨大,有人估算是萬億級市場;二是對產業的效率和服務質量要求很高,因為如果達不到,巨大的污染就會流向生態環境而不是污染物處理廠。

當下畸形的環保產業是完全無法滿足這樣的要求的,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政策的期望值和環保產業的實際值偏差太大,偏差則會導致政策和實際效果脫節。環保人趕上了最好的環保形勢,但最好的環保形勢沒有遇上最好的環保產業。

對此窘境,作者認為未來國家在推進環保政策的同時要兼顧環保產業的發展,要盡快培養形成一個良性高效的環保產業。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行業的種種病癥:

01 草莽時期、大家的路子野得不像話

新兵太多、環保產業還需要時間

當下環保行業不成熟,一個原因是起步慢。這一點可以從環保產業的發展歷程中看出:

蠻荒時期,70年代—80年代。在73年之前,我國尚無環保的概念,74年到80年有了相關的概念,但沒有任何行動,81年到88年有了發展環保產業的思路,同時有了“三同時”等政策。

萌芽時期,90年代。期間環保作為“朝陽產業”被社會接受,同時有政策開始推動環保產業,相關的規范、制度開始陸續出臺,做環保的企業開始出現。

初成時期,2000年—2012年。這個階段環境問題逐漸嚴重,國家對環保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環保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健全,企業開始變多,但依舊發展緩慢,這一時期的環保主要體現在水務領域,固廢、土壤等許多領域依舊空白,但出現了發展的苗頭。

草莽時期,時間是2012年至今。隨著十八大的召開,對環境污染問題全面開戰,積累了幾十年的需求一朝爆發,環保企業在短短數年之間增長了千百倍。同時也出現了包括國企在內的大批非環保企業大舉殺入環保行業奪食圈地的亂象,在PPP的助推下,其景象堪稱群魔亂舞。

可見,環保行業的發展歷程是嚴重不夠的。在當下的行業構成中,盡管企業千千萬,但真正專業的老兵沒幾家。這樣的產業,其效率、可靠程度可想而知,大多數環保公司人數連一個班都湊不齊,基本上是來湊熱鬧的,進到行業來的人干什么的都有。行業不成熟導致:一來行業不能充分滿足政策的要求;二來由于市場的混亂無序,企業自身發育不良。這一病癥只能通過時間調養。

02 上層壟斷資源、市場嚴重畸形

環保的嚴峻形勢急需民企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由于逼仄的發展歷程,環保行業一直沒有形成良好的市場,整體業態很不健康。前面講到,環保沒有行業只有圈子,原因在于環保需求在分配方式上是受限制的。

環保行業有一個現象,朋友之間討論最多的是“資源”,工藝、技術、產品什么的都不重要。這個行業內,有產品的不如有資源的,做技術的不如做銷售的。自由競爭很多時候是不存在的,大家比的是誰離天近,離天越近“資源”就越充沛;這就導致處于上層的營業過剩,不思進取,處在下層的營養不良,心有余而力不足。

尤其是國企等“資源”占有者的殺入給行業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一方面,在市場競爭格局日漸加劇的情況下,低價中標、惡性競爭也開始頻創環保產業。另一方面,對扎根未穩的“小而美”企業來說是災難性的。長遠來講,這對環保產業的業態健康極為不利。

此外,由于環保市場自上而下的分配方式,定價權自然在上層,上層的訂單獲取靠的是“資源”而不是自由競爭,環境治理成本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行業秘密,而這個秘密也是人人都來做環保的一個原因。

對于這一病癥,國家需要格外注意,可出臺政策加以規范。國家應該給民企更大的空間,我國環保的嚴峻形勢急需民企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這一點上國企是靠不上的,國企跟國足流著同樣的血液。

03 不以效果為導向、技術受嚴重曲解和忽視

要讓技術人員成為環境的醫生而不是“江湖術士”

一直以來,大多數認為環保行業是沒有技術壁壘的。有人說,做環保就是拼裝設備的,只要有資源誰都能做,在這樣的觀念下,環保行業整體的水平一直都很低。魚龍混雜的局面因此出現。

至今仍有“做環保就是拼裝設備”的說法,實在令人失望,假設“拼裝”環節本身沒有技術含量,那環保設備呢?據了解,目前這一領域許多關鍵設備主要依賴進口。難道中興事件還不夠刺激嗎?依靠進口設備治污成本自然會變高,進一步就會導致企業的治理成本高,這無形中就給整體的經濟運轉增加了負荷。

除了設備自主研發需要提升的問題,整個行業對工藝有嚴重的誤解和曲解,而事實上環境治理是一項技術含量極高的工程。

在我國以及世界的許多工科高校里面都有環境治理的學科,這門學科已經發展了相當長的時間,科學家們仍舊在探索,包括我國在內,這個領域的最高科研人員是院士,遠遠不是“拼裝”設備那么簡單。

之所以有人認為環保行業沒有技術壁壘,是因為這個行業內大多數人都在用山寨的方式做事情。出現這種現象也跟需求本身只是“做個樣子”有關,長期以來,許多企業的污染處理措施只是為了應付環保局的督查,在早期的時候更是為了建廠要求做的樣子,做了自后再也沒有用過。這是該做沒做好的情況,還有沒必要做卻硬要做的情況,現在農村的許多項目本身是可以吃藥解決但最后做了手術,或者動輒幾十億的PPP連片整治項目,當然這么做的真實用意就不得而知了。

這種錯誤觀念同時導致:在這個極度要求技術質量的行業里,技術人員的處境是很憋屈的。工程質量上去了,技術人員要背利潤太少的鍋,利潤上去了,技術人員要背工程質量太差的鍋。面對一個工程,老板比項目經理懂得多,項目經理比技術總工懂得多。在這個行業考驗一個技術的核心標準不是業務能力,而是情商。前段時間的環保展會上,有朋友調侃,現場的情境基本上是一幫銷售拉著技術講解技術。

這一病癥的根源在于不以效果為導向,未來國家應該在以效果為導向上不斷加碼。要樹立起環保行業的技術壁壘,讓真正懂的人有話語權和決定權,讓技術人員成為環境的醫生而不是“江湖術士”。

上一頁頁碼:[1 2 >>] 下一頁 共2頁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