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業新聞 >> 市場調研 >> 

208家未完成“水十條”要求,工業園區環境管理如何破局

時間:2018-03-14 來源:千篇一綠 作者:

——地理區域性。企業地處同一園區,共享公共基礎設施,例如集中供熱、供電、污水納入公用管網,執行相同的環境質量和污染排放標準。

——同行業屬性。企業若處于同一行業內,如紡織、汽車行業等,其原輔料使用、工藝使用、特征污染物等具有相似性。

——供應鏈的關聯性。若企業產品或工藝存在上下游關系,污染物會在企業之間傳遞,上游企業的污染易轉至下游企業的管理成本。

可見,園區內的企業在治理污染中,“單打獨斗”較難達到最佳目標,需要借助企業之外的環境管理,但相對應的園區環境管理機構卻不盡完美。

目前工業園區主要包括管委會、企業型和混合型三大類體制,且絕大多數采取的是管委會模式。

在管委會模式中,園區管理機構作為當地政府派出機構,具有較大的經濟管理權限和相應行政管理職能,但不具備處罰企業的職能。大部分園區沒有專門負責環保工作的獨立隊伍,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有的只由三四個人兼職管理環保。

2018年5月,《江蘇省開發區條例》將施行,這是中國第一部省級“園區法”。而國家級獨立的開發區法律法規仍然缺乏,這導致管委會沒有相應的監督權和執法權,也就沒有相應的執法隊伍。

《江蘇省開發區條例》 圖片來源 | 江蘇人大網站

另一方面,園區管理者直接對接各級政府部門,得到授權較大,全權處理區域事務,從而表現為:閉合性——管理決策內部化;集中性——除了主要領導由城市政府或更高一級機構任命外,一般管理人員由園區自己決定;矛盾性——園區市場的盈利性和作為管理者的公共性之間的矛盾。

理論上,園區規劃可以指導工業園區選址、定位和發展趨勢。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的管理機構對園區環境規劃的準入條件缺乏認識,為了滿足經濟發展,千方百計引入各種企業甚至降低環境準入標準,突破了當地環境容量。

不少工業園區已經逐漸提高環境準入標準,但由于產業轉移,仍有園區管理者對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開綠燈。從環評的執行率看,根據環保部2015年對全國162個工業園區的督查,規劃環評編制率和項目環評“三同時”執行率分別只有50%和61%。

而且,由于對中小型廢棄物利用的企業扶持政策較少,園區對于配套的中小廢棄物企業重視不足,導致園區內未形成有效的循環經濟,一些循環經濟園區名不副實。

最終,園區內部缺乏專門機構、閉合性和集中性的管理又導致信息公開缺乏,第三方平臺和公眾難以參與,近年來引發了眾多環境群體性事件。

工業園區相關方關系圖 | 梁淑怡制圖

上一頁頁碼:[<< 1 2 3 >>] 下一頁 共3頁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