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修復技術:
01
物理修復技術
物理修復技術包括引水稀釋、底泥疏浚等。
引水稀釋
引水稀釋就是通過工程調水對污染水體進行稀釋,使水體在短時間內達到相應的水質標準. 該方法能激活水流,增加流速, 使水體中DO增加,水生微生物、植物的數量和種類也相應增加,從而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我國的黃浦江曾使用過此方法, 而且效果較好。但引水稀釋對引水水域和引入水水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會導致兩水域生態體系發生變化。因此,引水稀釋只能是一種救急方法或水體污染治理的輔助手段。
底泥疏浚
污染底泥是水體污染的潛在污染源,在水體環境發生變化時,底泥中的營養鹽會重新釋放出水體。對于類似太湖這種寬淺型湖體,底泥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污染源。
底泥疏浚指對整條或局部沉積嚴重的河段、湖泊進行疏浚、清淤, 恢復河流和湖泊的正常功能。
我國許多湖泊及中小河流, 如上海的蘇州河、南京的秦淮河、云南的滇池及長江三角洲的太湖等,都使用過該技術。
底泥清污存在的問題:⑴成本高 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控制外源污染才是關鍵。
物理修復技術的發展趨勢:
由于物理修復技術存在暫時性、不穩定性以及治標不治本等缺點,所以與生物和化學技術相結合是物理修復技術以后的發展趨勢。
02
化學修復技術
化學修復技術的研究現狀:
化學修復技術是指通過化學手段處理被污染水體達到去除水體中污染物的一種方法。如治理湖泊酸化可投加生石灰;抑制藻類大量繁殖可投加殺藻劑;如除磷可投加鐵鹽等。
例子:Bruning等利用EDTA(乙二胺四乙酸)和PDA(嘧啶-2,6-乙酰乙酸)來萃取底泥中的重金屬,結果表明,利用0.1M的EDTA,對Zn的最高去除率可達70%,Pb的最高去除率為30%
化學修復技術的發展趨勢:
化學修復技術具有費用高、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點,如使用硫酸銅的化學除藻方法會大量殺死微生物而破壞水體的生物系統。 故高效、廉價、安全的藥劑的研制(如絮凝劑的研制)和與生物技術相結合是化學修復技術現在以及將來的發展方向。
03
水體生物修復技術
水體的生物修復技術是新近發展起來的一項清潔環境的低投資、高效益,便于應用、發展潛力巨大的新興技術,它利用特定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對水體中污染物的吸收、轉化或降解,達到減緩或最終消除水體污染、恢復水體生態功能的生物措施。
從生物的選擇和培養應用上來分主要包括直接投加微生物技術、培養微生物技術和高等生物修復技術等。
直接投加微生物技術
這種技術適用于當水體中污染物的降解菌很少甚至沒有,在現場富集培養降解菌存在一定難度時的情況,它是通過向水環境中引入菌種來實現的。其微生物的來源有土著微生物、外來微生物和基因工程菌。
培養微生物技術
這是一種污染水體的微生物強化修復技術, 它通過向水體中投加營養物質、無毒表面活性劑、電子受體或共代謝基質等物質來強化水環境中本身具有降解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即土著微生物)的生存環境,從而達到激活土著微生物, 使土著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充分發揮, 從而達到水體修復的目的。其中通過投加營養物激發水體微生物的技術效果非常明顯,營養物(激活劑)的組分含有維生素、脂肪酸、氨基酸等,它們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中起到重要作用。
上一頁頁碼:[<< 1 2 3 4 5 >>] 下一頁 共5頁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