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想問問氧化溝每個廊道的MLSS應該是一樣的吧?
答:
氧化溝各槽的污泥濃度是不一樣的,而且也沒有可比性。
問:如果BOD太低了應該采取什么措施?還有上次你說氧化溝各廊道的MLSS不一樣,我也想明白是因為有機物逐漸減少,是嗎?但我用MLSS儀測了一下各廊道,發現它們的值差不多,這是這么回事呢?
答:
1.我還是那句話吧,有多少有機物,就能產生多少微生物,因此,低BOD,就需要降低活性污泥濃度與之適應?桃獾奶岣呶勰酀舛,就會導致泥齡延長。而使污泥老化。
2.對于,低B/C比的廢水,應該盡量通過物化段或者水解酸化來提高,這樣微生物運行時就輕松了。
3.同時,加大生物污泥回流量來降低微生物在生物池中的停留時間,可以降低微生物老化程度。
4.氧化溝工藝,應該說受側池有沉淀功能的影響,其濃度應該高于中間池的濃度。
5.你用MLSS儀測量對比,也沒有太大必要的,因為,運行中有的廊道在沉淀,你如何測MLSS呢,而不同時間的測量值,我想也沒有對比性吧!
6.各廊道微生物是動態的發生著濃度的變化,處理階段不同以及進水的影響,各時間段濃度也有區別的。對于因有機物濃度降低而導致污泥濃度分布降低,我想在氧化溝這個池體容積內還不會有明顯的反應的 。
(十一) 1、在北方活性污泥法與接觸氧化法那種工藝對印染廢水更有效? 2、脫色在生化前好還是在生化后好?
答:
1.印染廢水應該是比較難處理的廢水。其污染物的分解需要較長的生物氧化和接觸時間。
2.顯色分子對活性污泥來說處理是有難度的,一般的微生物對顯色物質的去除大多是吸附后隨排泥而排出的。
3.脫色我覺得應在生化處理段前。剩下的不易去除的部分再通過生物吸附去除,應該比較好一點。
4.接觸氧化法應該較傳統活性污泥要好一點的,因為接觸氧化法,生物停留時間較長,易于分解難降解有機物,同時,生物膜局部厭氧也有利于去除難降解有機物。
(十二) 請教OOC工藝?該工藝運行如何?噸水投資和運行成本如何?國內污水處理廠使用情況如何?
答:
OOC工藝和OCO工藝一樣,是對曝氣池的一種改良工藝,OOC工藝是將曝氣池分內圈、外圈,內圈為曝氣區,外圈則是曝氣和非曝氣的交替循環區,國內運用較少,其適于處理污水污染負荷較低的污水,具有節約能耗,降低運行費用,出水水質好,簡化管理,保證穩定運行等優點。
(十三) 請教:氧化溝工藝的污泥回流比怎么定?
答:
1.根據定義:回流比是回流污泥量與生化系統進流水量的比值。教科書工具書上多有參考值的,但具體定在什么控制值,可以自己在運行過程中加以總結的。
2.通過控制回流比可以提高生物活性、提高處理效率的作用。
(十四) 氧化溝表面的泡沫較多,死泥也較多,影響了出水水質,排了幾次泥,沒有好轉。請問如何解決此問題。
答:
生化系統不論何種工藝,產生泡沫或浮泥其原因是大同小異的。
1.對泡沫的觀察,重點是產生周期、泡沫顏色、粘度、易碎性等方面加以觀察總結。當然,進水水質的變化、其他操作指標的改變與否也是需要觀察了解的。
2.浮泥的產生,同樣要觀察顏色、粘度和是否夾有氣泡等,必要時同時對正常污泥和浮泥進行顯微鏡觀察對比,以了解污泥性質。
3.通過以上主要觀察手段和要點,找出產生泡沫或浮泥的原因,加以針對性的解決,我想系統就可以回復正常運轉了!
(十五)我們處理的是生活污水,其它污水廠好像沒有這種出水帶綠的現象吧。我們的進水BOD很低,在50左右,我想問一下,我們怎樣去控制微生物處于什么階段呢?在厭氧后進入氧化溝,這個溶解氧有規定嗎?還有我們進行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氫鉀,目的想改善微生物的活性,那應該要注意檢測什么指標呢?如果微生物的活性大那會不會引起其它反效果呢?如它的沉降性不好和降解速率過大導致營養物不夠而衰竭等等問題。
答:
1.我不太了解你們水廠的具體情況。因為,BOD=50,COD也就在130左右。
2.既然是生活污水,N、P應該不會缺才對。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氫鉀似乎沒有必要。
3.如此低的進水濃度,不知道出水濃度是多少,去除率又是多少呢?
4.氧化溝的曝氣方式對微生物降解有機物還是比較合理的,即溶解氧分布是前高后低的。
5.處理低濃度污水,容易導致污泥老化,出水夾有多量細小的活性污泥顆粒。此部分會導致出水COD上升,不太嚴重的活性污泥隨出水流出,其COD上升幅度在10~20ppm之間。
6.我建議減少曝氣量,保證出口溶解氧在1.5就夠了。這樣可以避免活性污泥自氧化過快。
7.我想相對于你的氧化溝容積,你的處理水量應該比較大的,即表面負荷較高。所以,BOD=50,你的mlss還能保持在1000ppm。負荷較高,過流速度也會提高。由此,微生物沉降不充分,也可能有活性污泥隨放流水流出。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