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控渤海圍填海、推進長江沿江生態岸線改造、治理黑臭水體……7月中旬,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多項舉措和計劃。
作為全球性的重大課題,水污染防治被許多國家視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環節。在海洋污染、流域水環境污染、農業農村污水整治等方面,各國紛紛使出“狠招”,他們是怎么做的?
加拿大是海洋大國,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24萬公里,占世界各國海岸線總長的25%。進入20世紀中后期,隨著工業化發展及沿海地區經濟水平的提升,加拿大近海尤其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部分海域,面臨著海洋環境污染、近海環境與生態系統發生改變和惡化的威脅。
為此,加拿大建立了以海洋環境治理法律為基礎、以海洋執法為手段、以預防性和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的海洋生態安全治理模式,推動了加拿大海洋生態安全模式的發展,為國際海洋生態安全治理實踐提供了借鑒。
首先,加拿大制定了詳細的海洋發展戰略。早在2002年,加拿大水產海洋管理機構就發布了《加拿大海洋戰略》,完善了加拿大海洋漁業制度,將海洋可持續發展戰略放于首要地位。后來,加拿大政府又進行了一系列部署,例如2005年的《加拿大海洋行動計劃》《聯邦海洋保護區戰略》,2007年的《健康海洋引導計劃》,2009年的《我們的海洋,我們的未來:聯邦的計劃和行動》等。
其次,健全海洋環境治理法律體系。加拿大的海洋立法有著悠久的歷史。1868年和1869年,加拿大先后頒布了《漁業法》和《沿海漁業保護法》,保護海洋漁業資源。1988年,加拿大頒布了《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也是其核心內容之一。1996年,加拿大頒布實施了世界上第一部綜合性海洋法律《海洋法》,為海洋生態保護提供了根本性的法律依據。
在加拿大,漁業法律體系具有多門類、多層次、多形式的特點。從層次和形式來看,除憲法中關于漁業管理的內容,還有議會制定的法律、法令和漁業與海洋部長發布的具體條例、規章,以及省級權力機關頒布的補充性地方性法規。此外,加拿大還簽署了一些與漁業有關的國際公約和漁業協定,與其他法律法規共同構成了有機聯系、統一完整的加拿大漁業法律體系。
另外,加拿大還注重推動海洋保護區的建設與發展。1911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建立了加拿大第一個海岸保護區——斯特克納省立公園。1923年,第一個聯邦級海洋保護區——維多利亞港候鳥禁獵區成立。1955年,加拿大建立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海洋保護區——馬奎納海洋公園,標志著加拿大海洋保護區建設新時代的開始。1986年,加拿大聯邦公園管理局批準了《國家海洋公園政策》,1994年修訂為《國家海洋保全區政策》,并于2002年正式頒布《國家海洋保全區法》,目的在于保護海洋生物及其棲息地。
加拿大聯邦公園管理局將加拿大三大沿海及大湖地區劃分為29個“海洋區”,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海洋保護區網絡體系。目前,加拿大聯邦海洋保護區網絡由三大核心計劃組成:一是依據《海洋法》建立的海洋保護區,主要用來保護重要的魚類與海洋哺乳動物棲息地、瀕危海洋物種、生物多樣性高的區域;二是海洋野生動物保護區,重點保護多種野生動物,包括遷徙鳥類與瀕危物種;三是國家海洋保育區,主要用來保護海洋自然與文化遺產。
在流域水環境治理方面,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流域管治的經驗值得借鑒。
墨累-達令流域是澳大利亞最大、唯一發育完整的水系,由墨累河及其數十條支流組成。達令河是其最大支流。水系流貫大陸東南部中央低地區,流域面積約105.7萬平方千米,包括昆士蘭州南部、維多利亞州北部和新南威爾士州大部地區。
如何進行流域水環境管理?澳大利亞的做法是簽訂協議,成立管理委員會。1884年,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與南澳大利亞州簽署了《墨累河河水管理協議》。這是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個分水協議,打破了此前墨累河完全由南澳大利亞州管理的格局。1917年,墨累河流域委員會成立,保證了分水協議的執行。1982年,在墨累-達令流域環境形勢日益惡化的大背景下,《墨累-達令河水管理協議》簽署,生態問題第一次被納入協議內容。
經過一百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澳大利亞政府如今采取多個方面的措施,以保證流域環境的持續健康和工業、社區的平衡發展。
墨累河擁有永久性河流、支流和咸水湖泊和間歇或季節性湖泊等。水環境對墨累河及其濕地和泛濫平原的生態延續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前澳洲政府實施的調水工程對濕地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改變了幾千年來干濕自然調節的作用,導致水存儲量減少了三分之二,多地頻發干旱災害。為此,政府采取了濕地計劃,開展持續監測項目和流域濕地基礎調查計劃,倡導自然灌溉制度并實施濕地資源義務分配。
澳大利亞政府還實施了多項重大計劃來恢復流域相關社區、濕地和河漫灘的活力。在計劃運行過程中,及時信息反饋和先進科學研究手段的介入是流域恢復重大決策成功的關鍵。
其中,較為突出的包括河道及河漫灘綜合基礎設施項目。該計劃持續進行了7年不間斷投資,主要涉及派克和卡塔帕庫地區流域的綜合基礎設施建設,意在更有效地管理流域河漫灘及其周圍水體流量。當地通過模擬自然洪水對地區生態環境和社區生活的威脅,優化管理及改善措施,使這些地區恢復生態環境健康。同時,該項目促使流域居民更有效地利用水環境,并更好地管理鹽堿地和地下水。在低潮期間,制定了嚴格的生態環境健康和流域活力恢復制度。
此外,科隆和下湖濕地恢復計劃也頗受公眾關注。過去一段時間里,墨累-達令流域的長時間干旱和水分過度分配的影響,使得科隆和湖泊亞歷山大和阿爾伯特(下湖)濕地處于環境崩潰邊緣。為恢復該地區的生態和生產價值,當地從棲息地和植被兩方面著手,通過管理酸性硫酸鹽土壤、收集和種植、設置柵欄保護土著遺產和控制害蟲植物和動物等方式進行生態恢復。
在農業農村污水治理方面,“德國模式”能帶來一定的啟發。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德國農村污水采取工業化集中式處理辦法,即將污水通過排水管道輸送到一個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這樣做除了成本很高以外,污水處理之后的大量沉淀物和廢物還對環境造成壓力。同時,富含營養物質的元素氮、磷、鉀持續不斷地流入排放水域,會造成水域富營養化和水生物、魚類因缺氧而衰亡以及水和營養物質的自然循環過程被人工技術打斷。進入21世紀以來,這種集中式處理辦法正被分流式污水處理新辦法所代替。
分散市鎮基礎設施系統。德國海德堡市郊的諾伊羅特村2005年底率先建成該系統。人們在沒有接入排水網的偏遠農村建造先進的膜生物反應器,平時把雨水和污水分開收集,然后通過先進的膜生物反應器凈化污水。這一系統不僅可以降低污水處理成本,還能在凈化污水的過程中獲得氮氣,使污水變成“寶”,增強農村土地肥力。
PKA濕地污水處理系統。PKA濕地由介質層和濕地植物兩大系統組成,利用這兩大系統共同營造的生態系統,綜合物理、化學、生物三種放大功效,可以使污水處理功效達到最大化。該工藝主要將農村生活污水通過水管道,匯集流入沉淀池,經過沉淀池的4層篩選之后,再經PKA濕地凈化處理,然后達標排放或用于農田灌溉。該系統的運轉不需要化學藥劑,所有的材料都來源于大自然,對周邊環境沒有二次污染。濕地表面干燥,沒有積水,構成景觀綠地,日常運行費用低,管理方便。
多樣性污水分類處理系統。德國呂貝克2000年采用多樣性污水分類處理系統,將污水分為雨水、灰水和黑水。其中灰水指廚房、淋浴和洗衣等家政污水,黑水指經真空式馬桶排放的廁所污水。居住區屋頂和硬質地面上的雨水被雨水管道收集,并匯入附近的地表水或者導入居住區內設置的滲水池。該滲水池屬于小區的綠化設施,池底使用特殊材料如礫石等,使池中的雨水自然下滲并匯入地下水。在暴雨或降水量豐厚的情況下,還可以把多余的雨水導入相連的蓄水池,使雨水自然蒸發或通過溝渠匯入地表水。洗菜、洗碗、淋浴和洗衣等家政污水則作為灰水通過重力管道流入居住區內的植物凈水設施進行凈化處理。 (綜合自《中國海洋報》、北極星環保網、中國水網)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