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91個中央部門集中公布了2018年的預算。這是《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通過后,中央部門首次曬預算,也是中央部門連續第九年推進部門預算公開。
作為新組建的部門,生態環境部在原環保部的基礎上,劃入了發改委、水利部、農業部等六個部門的相關職責。按照規定,生態環境部在預算中,仍以原環保部為主,涉及職能和預算收支情況的,需作出說明。
與去年相比,生態環境部支出預算增加了50.38億元,達到121.55億元,增長超七成。節能環保支出依然是今年支出預算的大頭,共有近40億元。其中,“污染防治”(款)預算超過5億元,比2017年增加了2.5億元,增長 100.65%。在這5億元預算中,超七成用于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約3.25億元。同時,“環境執法監察”的預算也近3億元,比2017年執行數增加1.8億元,增長163.52%。
預算還顯示,今年生態環境部將投入超過5億元,用于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管理項目。這是該項目第二次列入預算重點項目。去年,該項資金安排僅為1.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預算中,新增了800萬元的“能源節約利用”預算,主要用于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管理項目。
今年生態環境部的部門預算,包含了部本級預算和37個部屬事業單位預算。與2017年相比,新納入了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在121.55億元的總收入預算中,一般公共預算撥款近50億元,政府性基金預算撥款約36億元,其余為上年結余、事業收入、事業單位經營收入等。
其中,36億元的政府性基金預算全部為提前下達的廢棄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費用補貼資金,比2017年增加了27.65億元。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馬勇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現在電子產品更新換代比較快,廢舊的電子產品含有鉛、鎘、水銀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嚴重污染土壤、水源,危及生態安全。
2009年,國務院頒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明確建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用于相關處理費用補貼。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供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建平在今年全國兩會提交的提案中估算,目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拖欠109家企業的補貼款累計達到80多億元,已經影響到了正規企業的現金流和拆解生產。
馬勇認為,此次新增的36億元的政府性基金預算,有利于企業更好地執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承擔相應的環保責任。不過,他也建議,只靠補貼并不能最終解決問題,更多地還是要依靠市場、社會的力量。
近50億元的一般公共預算撥款主要用于一般公共服務、外交、科學技術、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節能環保、住房保障支出等方面。該部分預算比去年增加了9.31億元,主要是因為在節能環保支出中,環境監察執法和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相關資金增加。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是生態環境部2018年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3月29日,在生態環境部組建后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聚焦的主題就是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
馬勇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要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首先要掌握家底,不摸清污染的底數,不知道基本排污和生態保護的現狀,對制定規劃、針對性的出臺政策和法律法規來說,就缺乏數據支撐!靶颅h保法實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時,突出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環保工作很重要。規劃數據肯定要來自于前期污染源普查的情況。”馬勇說道。
全國污染源普查每十年開展一次。第二次普查已于2016年啟動,去年開展了前期準備工作,如編制普查方案、啟動試點等。2018年主要完成入戶調查,預計2019年全部完成,屆時環境監管部門將摸清生態環境家底,未來可能還會搭建能動態更新的污染源名錄庫,形成一張中國污染源監管的數字地圖。
此次普查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分擔。根據生態環境部的預算,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共有21個二級項目,合計預算為3.25億元,主要用于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和移動源等污染源普查技術規范、污染物產生和排放量核算方法等技術文件的編制,以及建設污染源普查數據采集信息化平臺、對地方普查人員開展培訓等動作。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對時代周報記者回憶稱,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經費不到1億元。第二次普查的任務量更大,范圍更廣,污染源數據采集信息化系統的設計與構建所需的經費,遠比上一次要多,此外還要考慮物價上漲的因素。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辦公室主任洪亞熊的觀點證實了這一說法。洪亞熊表示,經過初步篩選,全國大致有900萬個污染源需要入戶調查。而污染物排放核算的專業性非常強,是技術工作當中工作量最大的,也是普查經費使用過程中體量比較大的一個方面!耙驗樯婕敖洕鐣姆椒矫婷,每一個行業、每一個產品的排放量都得要確定一套科學的核算方法。”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