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城市群再生水利用狀況
京津冀城市群水資源匱乏,污水是重要的非常規水源,其利用量連年增長。2015年的污水處理總量和再生水利用總量分別是2005年的2.35倍和4.06倍。2005-2015年期間,再生水利用總量占污水處理總量的32.6%(見圖9左)。再生水利用總量排名前三的城市依次是北京市、唐山市和石家莊市,再生水利用量最低的是天津市。北京市的污水處理總量和再生水利用總量分別占全部整個城市群總量的46.5%和78.8%(見圖9右)。
長三角城市群2005-2015年期間,污水處理總量持續增長,2015年是2005年的1.55倍。但再生水利用量并沒有顯著增長,再生水利用總量僅占污水處理總量的9%,各年份之間差異較大,總體呈現減少趨勢,2015年為2005年利用量的79%(見圖10左)。上海、南京和杭州的污水處理總量最大,僅上海市就占到全部總量的37%,三個城市總和占到全部總量的62.5%。南京市和蘇州市再生水利用量最大,分別占到全部總量的35%和23%。再生水利用較少的城市有上海、杭州、嘉興、紹興、泰州和臺州(見圖10右)。
珠三角城市群2005-2015年期間,污水處理總量持續增加,但再生水利用量并沒有與之同比例增加,再生水利用總量占污水處理總量的占比僅為1.6%(見圖11左)。這可能是由于該地區雨水豐沛,污水處理后的水作為生態用水更為經濟[1]。2008年珠三角城市群再生水利用量達到峰值,且主要來自東莞市和肇慶市(見圖11右)。
長株潭城市群2005-2015年期間,污水處理總量持續增加,2015年污水處理總量達到10億m³,是2005年的2.2倍。2002-2008年期間廢水排放總量基本與經濟增長水平保持同步遞增趨勢,且廢水排放生產率快速提高,總體環境污染負荷較高。盡管長株潭城市群2005年至2010年期間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持續改善,但區域上中下游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為15.3%、31.8%、49.4%,水污染問題嚴重。2009年是長株潭城市群污水處理量提升的一個關鍵年份,2009年以后污水處理量大幅度提升,這可以有效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但再生水利用量沒有同比例增加,其用量僅為污水處理總量的1.2%(見圖12左)。除長沙和株洲外,湘潭、岳陽、常德、益陽、衡陽和婁底這六個城市均無再生水生產和利用行為(見圖12右)。研究表明,長株潭城市群2030年城市化率達到90%、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持續增長的態勢下,只有將污水處理率提高到100%、污水回用率提高到35%的條件下,才不會產生水資源供需缺口狀況[7]。提升城市群再生水利用率是實現水資源供需平衡的一個重要措施。
成渝城市群2005-2015年期間,污水處理總量持續增加,2015年污水處理總量達到13.8億噸,是2005年3.12倍。但再生水利用量沒有增加,反而比2005年降低了60%。總體上,再生水利用總量僅為污水處理總量的5.2%(見圖13左)。再生水利用量最多的城市是成都市,達到7.39億m³,主要來自2005-2008年期間,2008年當年利用量達到58150萬m³,但2009年僅為35萬m³,2013年以后再生水利用量為零。重慶市自2006年啟動再生水利用以來逐年增加,從2006年的118萬m³,增長到2015年的854萬m³,增長了7.23倍。沒有統計或再生利用較少(見圖13右)。
哈長城市群2005-2015年期間,污水處理總量持續增加,2015年污水處理總量達到13.7億m³,是2005年的2.44倍。再生水利用量沒有增加,2015年反而比2005年的利用量下降了66%。再生水利用總量僅為污水處理總量的4.3%(見圖14左)。大慶市再生水利用一枝獨秀,長春、佳木斯、松原、吉林和四平有再生水利用,但利用率都極低(見圖14右)。
呼包鄂城市群2005-2015年期間,污水處理總量持續增加,2015年是2005年的1.79倍;再生水利用占污水處理總量的10.5%,2015年是2005年的3.5倍,2011年再生水利用量增長幅度很。ㄒ妶D15左)。再生水利用主要來自三個城市,武漢市、包頭市和呼和浩特市,占城市群全部再生水利用總量的97%,武漢市更是占到了81%,黃石和十堰市有很小比例的再生水利用(見圖15右)。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