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進綠色發展,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加快將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環境保護相關產業作為節能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保護事業的供給側,為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提供重要物質基礎與技術保障。環境保護相關產業不同于一般經濟產業,是一個典型的政策引導型產業。分析研究環保產業政策制定與執行情況,對推進環保產業發展,規范市場秩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水污染防治法進行重新修訂,《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正式發布,排污許可制度與資源環境“領跑者制度”推進實施,環境監測改革持續推進,強化了各級政府的環境質量責任,提高了地方政府保護環境的積極性,推動企業從被動治理轉向主動防范,倒逼企業綠色轉型,從而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和新技術研發應用。
2017年是全面落實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個“十條”關鍵的一年,先后印發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7〕26號)、《環境保護“十三五”環境與健康工作規劃》《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及2025年遠景目標》《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等多項規劃辦法,為環保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進一步指明了環保產業的發展方向、結構布局和重點任務。
2.1財政政策方面
節能環保支出持續增加。2017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節能環保支出執行數為5672.06億元,為2016年決算數的119.8%。其中,中央本級一般公共預算節能環保支出執行數為350.56億元,為上年決算數的118.6%。中央財政安排的環保專項資金規模達到474.42億元,圍繞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以及農村環境整治、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為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項目和資金保障。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管理辦法的通知》,進一步規范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投資。財政補貼助推“雙替代”,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等省市,通過政策補償和實施峰谷電價、季節性電價、階梯電價、調峰電價等措施,逐步推行以天然氣或電替代煤炭,極大帶動相關設備制造及相關服務業發展。啟動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機制,促進新能源汽車行業走向市場化,倒逼新能源汽車技術提升和產業升級。政府采購工作持續推進,已經發布23期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20期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清單,政府綠色采購發揮了很好的社會綠色消費引導作用。
2.2價格政策方面
進一步完善農村供水價形成機制,實施城鎮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充分發揮價格機制在水資源配置中的調節作用,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城鎮節水減排。實施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標桿上網電價退坡,推進產業市場化發展。
2.3稅收政策方面
節能節水和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政策進一步完善?萍夹椭行∑髽I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進一步提高。在京津冀、上海、廣東、安徽、四川、武漢、西安、沈陽8個等區域和蘇州工業園區實施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實施稅收試點。對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免征關稅和進口增值稅,減輕環保企業進口大型設備的稅收負擔。對購置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
2.4金融政策方面
2017年,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綠色金融政策,從發行綠色債券、推進碳排放權交易、部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和征集工業節能和綠色發展重點信貸項目等方面對綠色金融的產品設計、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做了進一步明確,健全了綠色金融政策體系。
2.5貿易政策方面
2017年,環保部先后印發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環國際〔2017〕58號)和《“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環國際〔2017〕65號),是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和行動導則,為我國環保產業“走出去”帶來了技術創新的機遇、巨大的潛在市場和資本保障。此外,2017年印發了《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管理規定》和《進口廢紙環境保護管理規定》,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
3.1準入監管政策方面
發布了《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審查指南(試行)》進一步規范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發布了《關于做好已公告再生資源規范企業事中事后監管的通知》(工信廳節函〔2017〕434號),開展監督檢查工作,加強已公告再生資源企業事中事后監管,促進企業規范經營,引導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