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業新聞 >> 行業綜述 >> 

關于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中信息化建設的建議

時間:2018-04-24 來源:水世界訂閱號 作者:王一舒 楊劍

與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相比,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對象覆蓋面更廣,普查內容更豐富。因此,準確采集、利用和分析優化這些普查數據,是污染源普查數據效益最大化及成果可持續利用的基礎,是衡量污染源普查工作是否順利完成的重要指標。

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重視信息化建設,可進一步提高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效率,保障污染源普查數據質量,為今后污染源普查成果更好地應用打下堅實基礎。針對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中信息化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豐富信息化手段,提高普查數據質量。從調查表格的設計、數據采集到數據整理分析,對污染源普查數據質量的保障應貫穿于整個污染源普查過程中。調查表格的設計需更加人性化,充分考慮地方、企業能不能填、會不會填、好不好填,信息化要素的篩選直接影響到后續數據統計分析。數據采集過程中,可多依靠移動信息化技術,旨在摸查污染源的同時,完成污染源建檔工作,降低后期人為輸入錯誤,提高普查效率,節約人力時間成本。后期普查數據審核可利用信息化系統對數據進行橫向對比,判斷普查數據真實度,如利用自來水廠用水數據間接反映工業企業廢水排放量等。

二是共建信息化平臺,加強部門數據共享。有的管理部門之間存在一定的職能交叉,對于污染源基礎數據的調查、收集,有的部門花費了較多的人力、物力,形成部門內一套獨立的基礎數據庫。污染源普查可以充分利用各部門已有的基礎數據庫,減少普查期間重復工作量,使污染源普查工作事半功倍。此外,各部門之間的數據由于調查的口徑、方式不同,數據缺乏規范性,導致部門之間的數據存在“打架”現象。因此,應加強各部門基礎數據的規范化建設及共享。

三是重視信息化成果,加強數據成果開發。優化數據統計分析,改變以往數據庫簡單錄入、篩選、儲存、提取模式,將數據庫與GIS技術友好銜接,融入更多的統計分析方式,從而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綜合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加強污染源普查數據成果二次開發應用,將污染源普查數據與環境統計數據、排污許可發放數據以及其他相關部門基礎數據進行有機銜接,使污染源普查成果效益最大化。提高污染源數據成果可視化程度,更直觀地反映污染源數量、結構和分布狀況,以便快速掌握國家、區域、流域污染物空間分布情況。

四是優化信息化管理,建立數據更新機制。污染源普查和基礎數據庫建設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確保后續數據的持續更新。這不僅有利于普查間隔期環保規劃、政策的制定,還能為下一次普查提供相對較準確的參考依據。因此,對污染源信息數據庫進行周期性更新尤為重要。污染源普查數據涉及的方面較廣,數據的更新需要經過層層審核,更新周期緩慢,往往前一次數據未完成更新核定,現實的污染源情況又發生了改變。因此,建立一個靈活、科學的數據更新機制十分必要。數據更新機制可從行政審批流程、規范數據標準、集成數據服務共享等方面著手,優化簡化數據更新工作。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是環境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針對性地制定污染防治措施、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加強信息化建設,不僅有助于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順利實施,也將在今后的環境管理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

水世界社區,讓水處理更簡單!http://bbs.chinacitywater.org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