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業新聞 >> 行業綜述 >> 

借鑒:海外國家如何進行“海綿城市”建設?

時間:2018-04-18 來源:黑臭水體與海綿城市 作者:

三、法國:形態不一,提升循環

位于歐洲大陸西端的法國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明顯,全年降雨量較為充沛。法國作為現代城市雛形起源國之一,其境內不少主要城市的排水、防澇以及雨水循環處理的設計思路各具特色,形態不一。這些不同的地表水處理體系如同海綿一般,既使得城市免受了內澇之苦,還提升了水循環利用率。

巴黎作為法國首都,其水循環系統堪稱世界范圍內大都市中的典范。1852年,著名設計師奧斯曼主持改造了被法國人譽為“最無爭議”并基本沿用至今的水循環系統。目前,法國正逐步施行雄心勃勃、擬投資額高達1000億歐元的“大巴黎改造計劃”。巴黎市政府工作人員介紹,在這項宏大的計劃中,巴黎會進一步完善維護既有的城市水循環系統,同時還將在巴黎市的多個地點增添蓄水、凈水處理中心,提高整個城市對雨水的收集與再利用。

如果說巴黎市的城市水循環設計思路源自人體,那么另一座法國著名城市里昂的水循環處理則是因地制宜,充分借助了自然的力量。相比于巴黎,里昂的城市水循環并不過分突出地下排水管的作用,城市中的數個社區區域內各有低洼地面,其雨水收集充分借助了地面走勢的特點,讓雨水通過精密設計的水渠流入這些低洼地域。里昂市中心的中央公園便建立在一片低洼地中。當地建筑設計師在建造該公園時,特意留出了一個容量為870立方米的儲水池。雨天時,公園周邊建筑上流下的雨水會被引水渠集中引入這個儲水池內。儲水池內不僅安裝了現代化的雨水凈化系統,還種植了許多水生植被以輔助凈化。隨后,經過凈化后的水被重新引入到城市綠化區中灌溉植被。

里昂市位于法國的索恩河與羅納河交匯處,雖然水資源較為豐富,但里昂的水務管理者仍不愿放棄對雨水的利用,并為此做出了極其細致的工作。首先,里昂市區內各個社區收集的雨水被納入到了城市一體化的水循環體系中,由當地政府負責對水質進行統一監測與管控;其次,里昂政府將本市各處的道路規模、土壤類別與地型走勢等信息進行了統一梳理并公示,任何市區內新的建筑項目均需要考慮到這些基本信息,將雨水管理納入設計規劃中,并接受當地政府的查驗考核。憑借著這種精細化的城市水循環監管體系,里昂市近年來多次獲得國際城市水務管理領域的評比冠軍。

實際上,在法國諸多具備良好城市水循環系統的城市中,巴黎與里昂僅僅是代表之一。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法國在對一些小型城鎮進行水循環規劃與管理時,應用了更多現代化的設計理念與技術。負責設計規劃法國萊佩爾勒市“海綿城市”概念的BASE建筑事務所工作人員認為,弱化城市與水界限的設計規劃思路未來或將成為業界潮流,讓冰冷的混凝土河堤與水電站被設計精妙的植被與大片綠化帶代替,既有利于城市內水的自然循環,也有助于環保,說到底,是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四、韓國首爾:提高滲透性,重塑水環境

韓國首都首爾市在過去60年間經歷了急速的城市化進程,在跨入國際一流大都市行列的同時,也染上了區域性水循環惡化等都市病。在這一時期,首爾地區的地表不透水率增長了6倍,降水排水越來越多地依賴人工排水設施,削弱了自然水循環能力。為改變這種局面,首爾市政府制定了《建設健康的水循環城市綜合發展規劃》,從提高地表的滲透性入手,提升土地自身的蓄水能力,將首爾市打造成“讓水可以呼吸的綠色城市”。

根據首爾市的統計數據,1962年首爾市的地表不透水率僅為7.8%,而到了2010年,這一比率已經高達47.7%。與之對應的是,首爾市1962年降水總量中通過地表排出的比例僅為10.6%,而2010年這一數值已經增長到51.9%。地表排水比例的提升使下水管道等城市排水系統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同時還帶來了包括地表水蒸發減少、城市熱島化、地下水水位下降、河川干涸、氣候變化引發的干旱或洪水等許多復雜問題。

城市水循環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問題的不斷升級迫使首爾市政府下決心從制度上保障城市水循環的改善,并于2013年10月底發布了《建設健康的水循環城市綜合發展規劃》,提出到2050年大氣降水地表直接排出比例下降21.9%,地下基底排出增長2.2倍,使年平均降水量的40%成為地下水的推進目標。該規劃的實質就是發揮土壤如海綿似的吸水、儲水作用。

為此,首爾市提出了5方面的解決方案:一是以政府機關為先導,改善地表透水狀況。首先在瀝青、花崗巖覆蓋的道路兩側修建綠化帶,同時使道路地形便于雨水的自然滲入,分階段地將路邊人行道和停車場的不透水地磚更換為透水地磚。特別是從2015年開始,首爾市將確保人行道等設施的透水性列為義務性措施。二是引導城市拆遷改造工程優先考慮水循環恢復。首爾市規定,未來針對老舊小區的拆遷改造工程在設計審核階段,主管部門必須首先和水循環管理部門對方案進行事先商議,有效降低城市開發對自然水循環的影響。三是擴大雨水利用設施的普及率。首爾市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積極通過媒體宣傳雨水的利用價值,引導市民提高水循環意識,提高雨水在城市農業和景觀中的使用率。四是引導市民積極參與水循環城市建設。首爾市選定幾個生活小區進行水循環改造,包括鋪設透水地磚、建造雨水花壇、設置雨水收儲設施。五是加強水循環技術研究和制度建設。包括水循環的實地監測體系、水循環技術和改造模型的研究。

五、日本東京:建設儲水池,增強再利用

從今年年初開始,澀谷車站周邊地區開始了整體開發工程。包括車站工程在內的4個開發區將新建9棟大樓,車站大樓將建成地上47層的綜合商業大樓。但更吸引人的是在地下25米深處,將建造一個4000噸的地下儲水池,相當于8個標準游泳池的儲水量。這種儲水池一池多用,當降雨量超過每小時50毫米時,它可以把周邊一帶的雨水集中儲存,解決附近瞬間排水能力的不足,同時與東京龐大的地下排水系統相連,在大雨高峰過后再陸續把雨水排放。更重要的是該儲水池能起到調節池的作用,平時池中儲存一定量的雨水,雨季過后在地面缺水時隨時可以抽出來供地面澆花、除塵、消防等使用,甚至可以凈化后供市民生活使用。這一工程反映了日本對處理雨水的思路從單純排放到排放與利用有效結合的變化。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修改了建筑法,要求大型建筑物和大型建筑群必須建設地下雨水儲存池和再利用系統。剛落成不久的日本最高塔——東京天空樹也建有一個可回收利用的排蓄水系統。蓄水池能儲存7000噸雨水,可供其所在的東京墨田區23萬人使用一天,主要用作災害發生時的生活用水或消防用水。

東京的排水系統工程浩大,東京實行雨水和生活污水分流處理,地下的各種排水管道延長總計達1.58萬公里。地面上江戶川、荒川、隅田川、神田川多條河流縱橫,這些水系在美化城市、提供城市水源的同時,發揮著排澇、泄洪的重要作用。上世紀90年代,東京大興土木,建設了巨型分洪工程——“首都圈外郭放水路”。該工程的主題項目是一條位于地下50米處,全長6.3公里、直徑10.6米的隧道。隧道一頭連接東京城市下水道,另一頭連接入海河流江戶川,在發生暴雨時可以用大型抽水機把城市雨水抽入河流,使之排入大海。

其實,東京每年遭遇臺風級的大暴雨不過五六次,除這些雨水需要排洪外,一般性的雨水并不造成危害。近年來日本更多考慮的是雨水的利用問題。除新建大樓配套建設雨水儲存設施外,各公園、學校周圍都建有儲水池,所以常能看到路旁消防蓄水池的標志。日本注重地面的呼吸性能,很多馬路用大粒石子和瀝青鋪就,便道也普遍使用透水磚,大大提高了其透水性。同時盡量減少地面硬化,多留泥土地面。

日本的綠地覆蓋率為66%,東京的公園綠地就有地區公園、近鄰公園、街區公園、運動公園、廣域公園、綜合公園、特殊公園等等,數量達2795處,總面積1969公頃,人均綠地面積3平方米以上。為穩固這一成果,日本出臺了一大批相關法規,形成了完整而長期的綠地保護體制。這些措施在凈化空氣的同時,也大大促進了地面涵養水分。

六、美國:立法嚴控,綜合應用

美國的城市雨水管理總體上經歷了排放、水量控制、水質控制、生態保護等階段,雨水管理理念和技術重點逐漸向低影響開發(LID)源頭控制轉變,逐步構建污染防治與總量削減相結合的多目標控制和管理體系。

1、立法嚴控雨水下泄量

美國國會積極立法保障雨水的調蓄及利用。1972年的聯邦水污染控制法(FWPCA)、1987年的水質法案(WQA)和1997年的清潔水法(CWA)均強調了對雨水徑流及其污染控制系統的識別和管理利用。聯邦法律要求對所有新開發區強制實行“就地滯洪蓄水”,即改建或新建開發區的雨水下泄量不得超過開發前的水平。在聯邦法律基礎上,各州相繼制定了《雨水利用條例》,保證雨水的資源化利用。同時,美國聯邦和各州還通過總稅收控制、發行義務債券、聯邦和州給予補貼與貸款等一系列的經濟手段來鼓勵雨水的合理處理及資源化利用。

2、強調非工程的生態技術開發與綜合應用

美國的雨水資源管理以提高天然入滲能力為宗旨,最為顯著的特色是對城市雨水資源管理和雨水徑流污染控制實施“最佳管理方案(Best Management Practice,BMP)”,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雨水的控制和處理,強調源頭控制、強調自然與生態措施、強調非工程方法。

在城市雨水利用處理技術應用上,強調非工程的生態技術開發與綜合運用。在城市雨水資源管理和雨水徑流污染控制第二代“最佳管理方案(BMP)”中強調與植物、綠地、水體等自然條件和景觀結合的生態設計,如植被緩沖帶、植物淺溝、濕地等,大量應用由屋頂蓄水或入滲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組成的地表回灌系統,以獲得環境、生態、景觀等多重效益。

水世界社區,讓水處理更簡單!http://bbs.chinacitywater.org 

上一頁頁碼:[<< 1 2 ] 下一頁 共2頁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