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方式的重要理念轉變,面對新的要求,存在傳統上規劃注重宏觀把控、欠缺落地分析,設計注重設施工藝、欠缺總體統籌的問題。一方面會導致設計與規劃不夠協調銜接影響整體建設的系統性;另一方面缺乏總體統籌會對設施建設效果是否能滿足建設要求產生影響。為了提高城市涉水基礎設施建設的系統性和科學性,破解海綿城市建設中顯現出的建設目的不清、缺乏統籌、碎片化建設、項目混亂等問題,需要創新規劃設計的方法和模式,為順利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供科學有效的技術支撐。針對如何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系統性建設思路,對現有規劃、設計進行協調銜接,從而使海綿城市的各項目統籌協同以達到建設效果,本文首先探討了編制系統化方案的定位、編制目的和意義,其次結合具體案例分別針對規劃建設區和建成區如何編制系統化方案進行初步探討,最后綜合編制經驗提出了系統化方案編制方法及要求等的初步思考。
海綿城市建設要綜合統籌“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等措施之間的關系,協調好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系統間的關系,要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明確工程措施和效果之間的關系,要從目標導向出發明確自然本底保護和規劃管控的要求,這就需要在規劃設計中突出系統性、綜合性。
目前規劃設計體系是按照傳統工程建設的思路進行,規劃按照不同專業分別編制專項規劃,彼此之間缺乏聯系和統籌,同時規劃過于偏重宏觀,缺乏定量的工程指導,落地實施性較差;設計更是按照專業進行切分、細化,各自著眼本專業,彼此之間沒有很好的統籌協調;同時設計過于偏重微觀,缺乏系統性,只關注具體項目,而不關注整體效果的達成。這些會導致幾方面的問題:首先,只關注本專業,而不是關注整體實施效果,比如雨水工程只關注雨水管道和泵站的修建,不會關注整體是否能滿足內澇防治的要求。其次,具體項目建設只關注項目本身,而不是從流域角度進行思考,合理統籌各系統、各項目之間的關系。再次,針對具體項目的設計簡單套用規范要求,不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思考,合理確定不同項目的建設要求,對最終是否能夠系統整體達標缺乏分析。最后,專業之間不協調,導致項目“要么有功能沒景觀,要么有景觀沒功能”,使得項目落地性和老百姓認可程度均不高。因此,在系統化方案編制時,需要轉變傳統的規劃設計思維,實現系統性思維,落實以下5個轉變:由工程導向性思維向需求導向性思維轉變,實現單個碎片化的項目考慮向流域整體系統化考慮的轉變,簡單套用規范標準設計向從需求計算設施規模的轉變,純工程的項目建設最優向全生命周期總體最優的轉變,單個水專業設計向多專業融合的轉變。
在思路轉變的基礎上,可以對現有規劃設計體系進行優化,在規劃設計之間增加系統化方案,實現規劃的細化落實和設計的綜合統籌,實現構建措施與效果的橋梁,實現規劃到設計的指導目的。
海綿城市的建設涉及到城市建設方方面面,涉及到城市建設領域的各個部門,涉及到城市建設相關的多個專業,具有建設周期長、建設部門多、建設時序復雜的特點。在具體建設中不可能一次規劃到底,也不可能將所有項目整體打包進行建設,需要借鑒散文寫作中的“形散而神不散”這一原則,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系統化方案將項目與效果之間的關系梳理清晰,明確到底需要建設那些項目,將項目與項目之間的關系梳理清晰,明確項目建設的具體要求,從而將項目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綜合統籌,防止系統的碎片化或項目的過渡工程化。
規劃建設區方案需要首先明確和落實本底保護要求,對在上位規劃中已經明確了藍線的河湖水體,需要進一步加以落實,協調好藍線、綠線與周邊建設用地的關系,針對部分河段也可以綜合統籌藍線、綠線,局部段突破藍線限制,形成蜿蜒曲折的自然河道形態,避免渠道化的順直人工河道形態;其次,要對天然低洼地和徑流路徑進行控制和保護,特別是對于內澇風險比較高的區域需要重點保留低洼地或者湖泊作為區域的調蓄水體,同時通過豎向管控保證天然降雨徑流的通暢,對于規劃用地中的低洼地和阻礙徑流路徑的建設用地需要調整成綠地或濕地;最后,要明確具體地塊、道路等建設要求,從源頭對降雨徑流的水量、水質進行管控。
以某新城為例,該區域降雨量大、暴雨頻發且地勢低洼,內澇風險較高,地勢平坦、水體流動性差,因此在建設過程中需要通過規劃管控預留足夠的調蓄空間和合理控制豎向以避免和降低內澇風險,需要通過對地塊豎向和指標的管控,杜絕點源污染、減少面源污染,保護好水生態環境。
2.1本底調查分析
在方案編制過程中首先要對自然本底進行調查和有效分析,從而為后續方案和指標奠定基礎。本底調查分析包括很多方面,針對這個區域的特點,重點對降雨徑流關系、低洼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2.1.1降雨及徑流分析
首先,需要分析城市和區域的年降雨特征,包括年際特征(年降雨情況、豐平枯年降雨量、降雨日數)變化和年內變化(月降雨情況)、日降雨特征包括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與雨量對應關系(見圖1)和降雨頻次與雨量對應關系(見圖2)。其中,不同重現期的長歷時降雨和短歷時降雨的雨型分析用于內澇分析和設計校核雨水管網規模,歷史暴雨情況用于內澇分析和模型參數率定,典型年的分析用于年徑流總量控制的分析計算和污染測算(面源計算、CSOs溢流計算等)、水資源配置方案的模擬分析。
其次,需要根據水文地質資料分析地下水埋深情況,根據地勘數據分析土壤特征及主要特點和土壤滲透性情況(包含土壤特征、孔隙率、含水率、滲透系數等),從而明確區域的土壤和下滲特點。為了了解歷史上下墊面的變化情況,需要利用遙感影像分析結合現場踏勘情況,分析各類型下墊面類型的面積的歷史變化情況和現狀特征。
最終,利用下墊面變化趨勢、土壤特點、降雨特性等,分析降雨產匯流關系及其歷史變化情況,從而為確定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等指標確定提供依據。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