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等幾類主要空間規劃中,主體功能區規劃處于戰略地位,但規劃法制基礎薄弱,理論和實踐尚不夠成熟。
這次改革方案將以上幾大類規劃統一到自然資源部門,為建立統一、協調、權威的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多規合一”,揚各規之長、避各規之短,創造了重要條件。
未來宜以主體功能區戰略為基礎,以國土規劃為主體,建立自上而下逐級控制、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相互促進、基層土地利用規劃與城鄉規劃等有機融合的空間規劃體系。
改革方案把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問題作為重要考量,賦予自然資源部“履行全民所有各類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這也是此輪改革的亮點之一?傮w上看,改革方案貫徹了“按照所有者和監管者分開”“一件事情由一個部門負責”的原則。
一方面,整合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組建統一行使所有權的機構;另一方面,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由自然資源部管理,主要負責監督管理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和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國家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等。這樣安排,既有利于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問題,又較好處理了統一管理與專業管理的關系。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監管體制,目標之一是劃分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的權利與自然資源管理者的權力,解決“運動員”與“裁判員”一身二任的問題。
但是,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資產畢竟是同一自然空間的不同屬性,空間用途管制影響乃至決定了自然資源資產價值;從減少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看,自然資源監管與自然資源資產管理也需要統一調查評價、協調監管政策。
改革方案充分考慮了這一實際,沒有將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自然資源監管完全分開,而是設立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由自然資源部管理,未來還有望在自然資源部內設負責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監管的機構,從而通過建立內部分工負責機制,實現相互監督、相互促進。
設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監管機構是一項全新的探索,該機構代表國家對屬于全民所有的自然資源資產統一行使所有者權利,保障全民所有自然資源所有權有效實現,確保資產保值增值,有必要賦予其負責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出讓、出租、入股、抵押等職能。
同時,要處理好直接行使所有權與委托部門、地方代理行使所有權的關系,處理好管理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與維護集體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權益的關系。
改革方案將土地、礦產、海域、水、濕地、森林、草原等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職責集中到自然資源部,為解決長期困擾資源管理的政出多門、標準混亂、重復調查、權籍不明等問題夯實了基礎,是自然資源集中統一管理的重要標志。
統一調查評價是自然資源監管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統一標準是前提。要統籌制定各類自然資源調查標準,統一資源分類、坐標體系、空間數據和測繪規范,形成自然資源“一張圖、一套數”,全面、準確掌握我國自然資源“家底”。統一指標是核心。要統籌確定全國性基礎調查與專項調查的任務,統一調查的數量、質量、生態、分布、權屬、利用狀況等內容要求。統一平臺是保障。要統籌建立資源調查和監管信息共享平臺,統一信息獲取、存儲、加工、發布和更新機制。統一評價是方向。
要在統一調查基礎上,結合空間規劃的統一編制和實施,統一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建立資源環境監測預警機制。
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的有效保護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基礎,也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石。要以統一確權登記為基礎,加快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一是加快確權,堅持資源公有、物權法定,清晰界定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主體,依法合理調處重大權屬糾紛。
二是加快登記頒證,在不動產統一登記基礎上,推進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所有自然生態空間的統一確權登記,實現登記機構、依據、簿冊和信息平臺“四統一”。
三是加快權利體系建設,建立自然資源產權體系,制定權利清單,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賦予各類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繼承、入股等權能。
四是嚴格保護權利人合法權益,平等對待、公平保護自然資源使用權主體,完善產權爭議調解處理制度,構建自然資源損害賠償和權利救濟機制。
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核心制度之一,是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逐步建立,在促進自然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維護所有者權益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仍然存在有償使用覆蓋面不足、有償方式單一、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監管不到位等突出問題。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是自然資源部門的重要任務。
2016年底,國務院發布《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除國家法律和政策規定可劃撥或無償使用的情形外,全面實行有償使用”,并對完善國有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草原資源、海域海島等有償使用制度進行了全面安排。
要以組建自然資源部為契機,把改革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與改革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資源稅費制度、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等相結合,并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自然資源資產清查核算等相銜接,加大工作力度,推動相關改革措施盡快落地。
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也是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外,落實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和城鎮“多主體供地”也是當前重大改革任務。
宅基地“三權分置”,實質是在保持農村土地產權關系基本面不變、保障農村社會結構穩定的前提下,激活沉睡的農村土地資產,將有力地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
城鎮“多主體供地”,實質是將供地由政府單一渠道改為政府、企業、集體多個渠道,適度放開土地一級市場,著力激活土地二級市場,既是推動城鎮土地市場化配置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設城鄉土地統一市場的必由之路。
適應自然資源集中統一管理的新形勢新要求,必須把能力建設擺到突出位置,重中之重是加強自然資源法治建設和科技創新。
生態法治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國際趨勢,推進生態法治必須加強自然資源法治建設。當務之急,是按照綠色發展、預防為主、權責對應、公眾參與原則,加強自然資源管理制度建設立法。重點制定完善自然資源開發保護、空間規劃、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國家公園、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供法制保障。
科技創新是自然資源事業發展的最大動力,是自然資源管理質量變革、效率變革的根本支撐。一方面,要加快“三深一土”科技創新工程實施,爭取在改革舉措破局上有更大作為,在重大創新任務落地上有實質進展。另一方面,要結合新角色新定位,拓展研究領域,加大創新力度,如加強自然資源生態過程研究、推動自然資源生態價值統一核算、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工程、全面建設智慧城市智慧海洋智慧國土等,切實提升自然資源管理能力和水平。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