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自然是人類自我形成的母體、自我完善的前提、自我發展的基礎,應當擯棄做自然主人、主宰和控制自然的思想,樹立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的觀念。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在資源開發與節約中,把節約放在優先位置,努力降低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消耗;在生態保護與發展中,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在生態建設與修復中,以自然修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
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念,推動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發展與保護的內在統一、相互促進。
堅持集聚開發、全域保護、綜合整治。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統籌國土開發、保護和整治,實現集聚開發與均衡發展相協調、點上開發與面上保護相促進、節約優先與高效利用相統一,從根本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嚴懲。樹立自然有價、使用付費、損害賠償理念,強化產權保護、用途管制、責任追究意識,完善激勵與約束并舉的利益導向機制,推進資源監管法治化、制度化。
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健全市場機制,更好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和自我約束作用,發揮社會組織和公眾的監督作用。
堅持整體部署、系統設計、協同推進。強化“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遵循生態系統多樣性、整體性及其內在規律,對陸地海洋、上中下游、山上山下、地上地下、自然生態各要素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自我修補、自我平衡能力,維護生態平衡和持久生產力。
從世界范圍看,自然資源及其管理面臨資源稀缺加重、收益分配不公、利用不可持續三大挑戰。西方各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也形成了大量經驗,從自然資源制度建設來看可總結如下:用途管制是前提;產權保護是基礎;利益協調是關鍵;資源節約是根本;綜合管理是趨勢;法制建設是保障。
結合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建議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的定位是:建設美麗國土、促進全面發展、增進資源惠民。
美麗國土,就是要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當好生態文明建設主力軍,在建設美麗中國征程中作出更大貢獻。生態系統源頭保護要加大力度?茖W編制國土規劃,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構建生態系統源頭保護的網絡體系。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要扎實推進。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創新資源節約利用新途徑、新模式,全面實施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和減量化管理。國土綜合整治要全面加強。把國土綜合整治與鄉村振興、區域協調、脫貧攻堅等國家戰略有機結合,探索以“國土綜合整治+”帶動城鄉融合發展、區域轉型發展新模式,放大整治效應。
促進全面發展,就是要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發揮自然資源的基礎支撐作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有更大作為。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促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增長點、新動能的形成。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有更大擔當。積極參與鄉村戰略規劃編制,強化鄉村振興用地保障,做好跨省域占補平衡和增減掛鉤指標調劑。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要有更實舉措。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健全和落實人地掛鉤機制。
增進資源惠民,就是要忠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我國資源公有制的制度優勢和政治優勢,使資源開發利用更好惠及廣大群眾。盡職盡責完善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土地制度。加快建立與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相適應的住宅用地供應制度,提高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地比例。不遺余力做好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工作。以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為重點,用好用活現有支持政策,積極創新扶貧途徑,加快釋放資源扶貧政策新效能。堅持不懈做好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提升登記質量和登記效率,加快信息平臺應用,豐富便民利民舉措。
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貫穿生態文明建設“源頭、過程、后果”的全過程,堅持最嚴格的資源保護制度、落實最嚴格的資源節約制度、建立最嚴格的生態保護修復制度,對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重大意義,是自然資源管理的中心任務。
自然資源集中統一管理,符合自然資源稀缺性、整體性、公共性、多功能的特點,符合自然資源綜合管理國際大勢,有利于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求。
改革方案將國土資源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的職責與相關部門的規劃管理、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等職責整合,組建自然資源部,這就為建立自然資源集中統一管理體制創造了良好條件。
新組建的機構,將集土地、礦產、海域、水、森林、草原等主要自然資源的管理于一體,在職能上實現“五統一”,即統一調查評價、統一確權登記、統一用途管制、統一監測監管、統一整治修復。
資源保護和節約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首要之策。針對重開發輕保護、重數量輕質量、資源利用仍然粗放等突出問題,要完善和落實最嚴格的資源保護和節約制度,包括落實耕地保護和占補平衡制度,健全草原、森林、濕地保護和占用補償制度,建立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線”管控制度,創新節水、節地、節礦機制,完善建設圍填海制度。
改革方案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寫進了自然資源部的組建要求,因此,生態修復和系統治理無疑是自然資源部門的基本職能,而國土整治是生態修復的重要平臺,是系統治理的應有之義。
要遵循系統治理原則,把治地、治礦、治水、治海、治山、治草、治林相結合,統籌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修復,切實提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浪費造成的,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加強自然資源監管,特別是實施全域國土空間用途管制,以統一、協調、權威的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建立空間規劃體系,推行“多規合一”并監督規劃實施。這是此輪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的最大突破,也是未來自然資源部門的重要職責。
從法理基礎看,空間規劃既是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也是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二者密不可分;
從規劃理論看,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弗里德曼等一些學者相繼提出“以行動為中心”的規劃觀,以此取代“以政策為中心”的經典規劃模式,著力解決規劃編制與規劃實施脫節問題;
從各國實踐看,空間規劃活動都是包括資源調查、規劃編制、規劃實施、執行監管在內,是一個前后相繼、信息反饋的持續過程,不可分割。
改革方案將用途管制與空間規劃職責都賦予自然資源部門,使規劃編制、實施、監管成為統一的整體,為落實用途管制奠定了基礎。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