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業新聞 >> 行業綜述 >> 

專家談雄安建設中水安全保障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時間:2018-04-02 來源:中國網 《中國科學院院刊》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 作者:

2017 年 4 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的定位在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產業和人口,其重點任務有: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發展高端、高新產業,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建設優質公共設施;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打造綠色交通體系;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打造擴大開放新高地和對外合作新平臺。新區建設將集中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雄安新區規劃范圍地處河北省腹地保定市(圖 1),起步區面積約 100 km2,中期發展區面積約 200 km2,遠期控制區面積約 2 000 km2,涵蓋保定市的雄縣、容城、安新 3 縣及周邊部分區域,占保定市域面積的 9.0%;而白洋淀是新區規劃的核心區域,水域占雄縣、容城和安興 3 縣總面積的 23.4%。目前境內水問題極為突出,9 條入淀河流都存在著“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嚴峻問題,天然來水接近枯竭;白洋淀大部分水域水質為Ⅴ類或劣Ⅴ類,屬重度污染。與此同時,地下水超采現象嚴重,僅雄縣已經累計超采 6.9×108m3。另外,新區地處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緩洪滯瀝地區,現防洪能力僅為十年一遇,曾多次遭受洪澇災害,民間曾有“白洋淀十年九澇”的說法。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嚴峻、地下水超采和洪澇風險是該區域實施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水問題。

水安全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是國際水資源綜合管理中的前沿問題。水安全是指“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要的量與質保障的水資源,能夠維系流域可持續、維系人與生態環境健康、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免受洪水、滑坡、干旱等水災害損失的能力”。水安全的內涵涉及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質安全、水生態安全以及跨界河流乃至國家安全,水安全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有著密切聯系。隨著全球變化和全球性資源危機的加劇,水安全已逐漸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乃至全球的首要課題。水資源綜合管理目前已被廣泛認為是解決有限水資源在多個國家或競爭部門間公平分配的核心手段。本文從水安全保障和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的學科前沿出發,重點探討了雄安新區,尤其是白洋淀,目前面臨的主要水資源、水質以及水生態安全等問題及其成因,并提出了保障新區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雄安新區建設面臨的主要水安全問題與風險

雄安新區位于我國嚴重缺水地區之一的海河流域華北平原保定地區。盡管雄安新區覆蓋華北明珠——白洋淀地區,但是歷史上白洋淀曾經干涸 5 次,目前靠調水維系湖泊的基本功能。由此,雄安新區的建設與發展,必然面臨來自缺水與供水、污染與保護、生態環境治理與維護、水資源綜合管理等的矛盾和問題,以及未來發生問題的風險和挑戰。因此,需要認真和客觀地分析水安全保障問題,提出減少或控制新區建設后水安全直接或潛在的風險的科學對策。

新區建設面臨的水資源安全問題及風險

雄安新區所處區域水資源短缺、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嚴重。保定市市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水資源總量分別為 566.9 mm 和 29.78×108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 16.20×108m3,地下水資源量為 22.23×108m3,重復計算量為 8.65×108m3。保定市人均水資源量 2016 年為 287 m3,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 500 m3的極度缺水線標準。

在現狀開發強度下,平水年(p=50%)總可供水量為 28.09×108m3,其中地表水 10.72×108m3,淺層地下水 17.31×108m3,污水回用 0.06×108m3。從總需水估算來看,現狀平水年總需水量共 34.88×108m3,其中農業25.74×108m3、工業 4.09×108m3、城鎮生活 1.07×108m3和生態環境 1.98×108m3,缺水率為 19%,整體屬缺水狀態。特別是現狀偏枯水年(p=75%),全市缺水率高達 44%,屬嚴重缺水。缺水直接導致每年超采地下水總量超過 5×108m3,自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速率高達 0.55 m/a;據河北省政府《關于公布平原區地下水超采區、禁采區和限采區范圍的通知》,雄縣、安新縣大部和容城縣東南部為深層一般超采區,而全境其他地區均為淺層一般超采區。

從新區規劃范圍內的白洋淀淀區來看,自20 世紀 50年代以來白洋淀來水急劇減少,已從每年 19.2×108m3銳減到 1.35×108m3,減幅高達 93%;原有 9 條入淀河流的天然入水量逐年減少,淀區多年連續出現干淀現象。水域面積也從原來的 561 km2減少到 2010 年的 228 km2,減幅為 59.4%。自 20 世紀 50 年代,白洋淀流域年降雨量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近 60 年平均減幅為 3.42 mm/10 a,總量減少近 30%,其中降水較多的山區的減少程度更為劇烈。同時,自1980 年以來,白洋淀流域氣溫持續升高,20 世紀 90 年代平均溫度較 20 世紀 80 年代升高0.6℃。因此降水量減少和氣溫升高所體現的氣候變化是白洋淀流域水量減少的原因之一。另外,隨著流域工農業用水量不斷增加,流域上游已修建王快、西大洋、安各莊、龍門等 150 余座水庫,總庫容超過 36×108m3,工程攔蓄導致入淀水量銳減。相關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白洋淀流域徑流量的影響貢獻率分別為40% 和 60%。因此,造成白洋淀流域水資源量匱乏的主要因素是人類活動的過度干擾。

上一頁頁碼:[1 2 3 >>] 下一頁 共3頁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