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水資源綜合管理,實現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轉變,保障雄安新區的水安全
雄安新區地處缺水地區,氣候變化、城市開發以及人口和經濟的增長將從供水、需水兩個方面威脅這一地區的水安全。因此,建議實施流域水資源綜合管理,實現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轉變,以控制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為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合理持續推進新區不同階段的發展規模和承載人口。
同時,增強政府水資源管理職能和能力建設,制定和完善水資源相關的法律條例,提高科研和教育的資金投入,促進水資源相關研究和管理的科技革新;提高公眾參與度和全民節水意識等,有效減輕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不確定性因素對水資源系統的擾動,降低水安全風險。
建議在新區建設的新形勢下,重新編制水資源規劃和配置方案,準確核算不同氣候條件下外調水、上游水庫蓄水等動態變化。緊密結合產業布局和城市規劃等,合理配置外來水源,并在新區范圍內全面推廣節水措施,壓縮農業種植規模,調整種植結構,并推廣管灌和噴灌、渠系改造等工程,提高農業用水利用效率和渠系水利用效率。促進工業產業轉型升級,淘汰高耗水、重污染產能,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降低萬元 GDP 用水量,推廣實施城市居民生活節水措施等。
在保障保定和雄安新區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配置白洋淀生態環境修復、回補地下水等各個分支的用水總量,嚴格控制當地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并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最終實現外調水、本地水、地下水、再生水回用等不同水源的科學配置和聯合調度,保障雄安新區的供水安全,改善淀區水環境,提高其應對流域氣候變化的能力。
盡管目前白洋淀水資源、生態環境質量均優于北京,但水污染問題依然嚴峻,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超過上限。另外,新區建成后新增的生產生活污水將進一步加劇區域水環境惡化。因此,雄安新區的水質安全保障應將白洋淀水環境改善作為前期新區建設工作的重點之一。
建議實施最嚴格的水功能區納污紅線管理,加強淀區周邊工廠和生活污水的截流和處理,實施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工藝升級改造以及生物滯留措施等,使最終排放入淀的水質達到地表水Ⅴ類及以上。
建議取締淀區水產養殖和整體搬遷淀區內零散居民村落上岸,加強農村生產生活“三廢”的集中處理。
切實保護好上游水源涵養地,通過種植結構調整、生態修復和固廢管理,削減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和水土流失,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建議采用城市低影響開發設計理念,推進具有海綿功能的綠色新城建設,減輕城市建設對白洋淀水環境的影響。
建議制定合理的白洋淀旅游規劃,明確白洋淀旅游的發展方向,加強綠色旅游配套設施的投入,降低旅游產業對淀區水環境的影響。
白洋淀多次干涸對水生生態系統已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為保障白洋淀水生態安全,打造優美生態環境的雄安新城,建議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做以下規劃。
制定白洋淀全流域的水生態保護規劃和修復方案,劃分不同區域的水生態功能。
篩選水系和白洋淀區的指示性生物物種,確定維系物種生存以及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適宜環境流量過程和生態水位。
科學制定上游水利工程的生態調度方案、常年保持河道生態基流方案、白洋淀不同來水條件下生態補水方案等。
加強生物棲息地的修復與保護,通過治污和人工修復等手段,營造水生生物適宜的生存、繁殖和生長環境;而對于數量減少顯著的物種,通過人工增殖放流等手段,恢復或增加其種群數量,降低優勢物種種群,改善和優化水域的生態系統群落結構。
盡量減輕雄安新區建設和旅游業發展對水域的擠占和對水生態系統的擾動,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設立保護區,合理規劃城市用地,促進城市河湖水系連通,最終達到“水城共融”的目的。
(作者:夏軍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所;張永勇 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院刊》稿)
夏軍 (1954-) , 湖北孝感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系統水文學方面研究。夏軍院士是我國自己培養的首名水文學及水資源專業博士,1991年聘為武漢水利水電大學教授,199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遴選為博士生導師,1994年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5年入選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1998-2000任水利水電學院院長,200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3-2006年任武漢大學“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3-2012擔任“中國科學院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等職,F任中國科學院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水資源中心主任、國家“973”項目(2010CB428400)首席科學家。在國際上擔任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等重要職務。夏軍院士為《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編委會主任。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