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初沉池出水及最終出水水質
下表1列出了初沉池出水和最終出水水質的對比情況和去除效率。
該工藝的SRT為5天,缺氧和好氧區各占2.5天。污水溫度全年保持在28-32°C。進水的COD/N比為8.2 (BOD/N為3.7),在無額外添加碳源的情況下,歷史年平均總氮去除率為86%,氨氮去除率為92.7%,總磷去除率為66%。
表1. 2011-2016年期間初沉池出水和最終出水水質對比
出水總氮為5.7 mg/L(2011年為4.0 mg/L),相比新加坡其他再生水廠使用傳統的LudzackEttinger改進工藝,總氮減少6-10mg/L,這顯示了PN/A工藝的優勢。
下圖和表2顯示研究期間的出水氨氮,亞硝態氮和硝態氮的濃度變化情況?傮w趨勢是在第一階段氨氮和硝態氮濃度較低,亞硝態氮較高,第二階段則正好相反。關于TIN(即氨氮+亞硝態氮+硝態氮的總和)年均值在第二階段比第一階段高2.4mg/L。
最終出水的氨氨,亞硝態氮和硝態氮的濃度變化
表2. 氨氮,亞硝態氮和硝態氮的年平均值(mg/L)/、pH及堿度(mg/L)變化
3.部分亞硝化/厭氧氨氧化
下圖是研究團隊基于六組現場測量數據的平均值繪制的復合的原位氮分布情況。
基于好氧區入口和出口處的水力流量和氨氮濃度計算得出好氧區的氨氮去除率約為70%。進一步的去除則發生在缺氧區,表明厭氧氨氧化菌在該區發生反應。
亞硝態氮和硝態氮在缺氧區幾近全部去除。根據物料平衡計算,反硝化消耗的COD為56.5 mg/L。
2011-2016年缺氧區(Ano)和好氧區(Ae)的平均氮分布(條形表示標準偏差)
4.亞硝態氮和硝態氮
研究期間好氧區的亞硝態氮濃度始終比硝態氮高(如上圖所示)。在第五個好氧區末端測得的亞硝態氮積累率(NAR)如下圖顯示:第一階段值為79%。遠高于第二階段的10%。非原位的測試結果分別為76%(階段I)和29%(階段II)。在第一階段觀察到的NOB抑制現象雖然在第二階段明顯減弱,但仍有存在。第一階段較高的亞硝態氮濃度(高至約6mg/L)沒有導致污泥沉降性能的惡化,也沒對反硝化的PAO菌(DPAO)產生抑制作用。研究團隊表示有需要對DPAO和anammox之間對亞硝態氮的競爭機理進行量化研究,以及DPAO對整個碳循環的影響。
2011-2016年間在第五個缺氧區末端原位NAR測量值
""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