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業新聞 >> 地方水務 >> 

江蘇印發《關于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施意見》

時間:2020-08-18 11:43:28 來源:中共江蘇省委辦公廳 作者:

七、健全信用體系

(十七)推進政務誠信建設。落實國家政務誠信建設要求,將地方各級政府和公職人員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因違法違規、失信違約被司法判決、行政處罰、紀律處分、問責處理等信息納入政務失信記錄,并歸集至相關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依法依規逐步公開。

(十八)加快企事業單位信用建設。深化公開透明、自動評價、實時滾動的排污企事業單位環保信用評價體系,拓展生態環境第三方服務領域信用監管,建立信用信息互聯共享機制。落實環保信任保護原則,對守信企事業單位加大聯合激勵力度。依據國家要求,推進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環境治理信息披露。

八、健全法規政策體系

(十九)加快地方立法。加快修訂江蘇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推進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水污染防治條例、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生態文明教育促進辦法等立法進程,出臺《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逐步完善省級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法規規章。

(二十)完善地方標準。以滿足環境管理需求和突破生態環境執法監管瓶頸為重點,研究制(修)訂一批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環境監測方法、環境管理規范、環境工程規范等地方標準,建立支撐適用、協同配套的標準體系。加快制訂企業(污染源)全過程環境管理規范,做好現行生態環境標準復審及修訂、廢止工作。鼓勵開展各類涉及環境治理的綠色認證制度。

(二十一)加大財稅支持。制訂生態環境領域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建立穩定的省與市縣生態環境治理財政資金投入機制。研究制訂有利于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調整優化的相關政策。健全與污染物排放總量掛鉤的財政政策,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促進企業減少污染物排放。落實好現行促進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稅收優惠政策。

(二十二)完善金融扶持。加快建立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做大環保類基金規模。鼓勵商業銀行開發綠色金融產品,加大對企業節能減排、污染治理技術改造的信貸支持。支持市縣在省下達的本地區政府專項債務額度內申請發行專項債券用于符合條件的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和再融資。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實施綠色債券貼息、綠色產業企業發行上市獎勵、綠色擔保獎補、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保費補貼等政策。

九、著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二十三)提升環境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加快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形成布局完整、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建設,消除城市建成區污水管網空白區、污水直排口,強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ㄔO、專業化維護、一體化推進。在化工、造紙、印染、制革、制藥等園區,推進污水集中處理和供熱建設。加強生活垃圾填埋場運行管理,確保全部實現達標規范運行、滲濾液安全處置。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盡快建成與垃圾分類相匹配的終端處置設施。支持“無廢城市”試點建設,打造固體廢物管理“區域樣板”。

(二十四)提升防范和化解環境風險能力。深入開展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行動,提高園區規劃建設、安全監管、污染防治、應急救援和公共服務等綜合管理能力。不斷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加強危險廢物收集、貯存、利用處置全過程控制,加快形成滿足實際處置需求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加強環境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完善環境風險企業、化工園區應急處置救援隊伍,高標準配備物資裝備。

(二十五)提升清潔能源保障能力。推動能源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雙優化,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施清潔能源產業化工程,有序擴大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供給,逐步關停淘汰落后煤電機組。加大天然氣輸儲規模,著力推進省沿海液化天然氣基地及輸氣管道建設,形成互聯互通、資源多元、運行高效的輸氣管網系統。加快推進集中供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十六)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監控能力。構建陸海統籌、天地一體、省市縣三級聯網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網絡,形成與環境質量預測預報、執法監測和應急監測相匹配的支撐能力。建設完善遙感監測網絡、視頻監控網絡及無人機綜合管控網絡,強化重要生態空間的監控監管。完善監測監控技術體系,全面提高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強化監測監控質量管理,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整合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狀況、海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核與輻射安全等基礎數據庫,建設覆蓋全省的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平臺,推動環境信息統一發布。

(二十七)提升生態環境科研能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基礎性研究,制訂中長期科研發展規劃,推出一批符合現代環境治理需求的科研成果。強化關鍵技術創新研發和集成示范,重點開展大氣污染成因與治理、水體污染控制與改善、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等研究,形成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與裝備。圍繞污染物協同控制、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太湖治理等重大科技需求,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建立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合作機制,加快培育實用型環保人才。

(二十八)提升基層基礎能力。落實鄉鎮(街道)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完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明確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機構和人員,確保責有人負、事有人干。嚴格落實各類開發區(高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監管責任。

(二十九)提升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政策、措施、機制集成改革,健全會商、聯動機制,幫助企業減負擔、降成本。統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破解污染防治難題與有效服務高質量發展共同推進。完善環保技術幫扶機制,對重大項目落實“一企一策”。關注民生環境,解決好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增強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

各地各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具體貫徹落實措施,進一步完善協調機制、推進機制、督查機制,確保本意見確定的目標任務落地見效,重大事項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

中共江蘇省委辦公廳

2020年7月28日印發

上一頁頁碼:[<< 1 2 ] 下一頁 共2頁

水世界社區,讓水處理更簡單!http://bbs.chinacitywater.org 

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水世界”。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