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istina N. Katich:城市雨水管理的明天
今年夏天雨水特別多,全國各地普遍降雨量比較大。不論對老城區還是新城市來說,這些雨水都是個挑戰。許多城市因降雨出現內澇,開啟了“看海模式”。這背后,有許多悲慘而無奈的故事。城市雨水管理逐步成為了一個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問題,也逐步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鑒于此,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采訪了亞洲開發銀行東亞區域開發部城市發展專家Kristina N. Katich,希望能找到大家關注的問題的答案。
Kristina N. Katich的專業研究領域是氣候適應性城市。去年在珠海舉辦的 “第十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與新技術設備博覽會”上,她曾做了題為《推進中國城市雨水管理》的發言。今天,她將以國際視角,通過成功的案例,從政策、技術、前景等方面分析探討雨水管理的未來。
(左一:Kristina N. Katich)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您從何時開始城市雨水管理研究的?在您的職業生涯中,有沒有遇到過讓您印象深刻的事?可否和我們分享您的故事?
Kristina N. Katich: 有趣的是,我工作在城市雨水管理領域是因為我對整體規劃與社會公平感興趣。起初,我學習建筑,因為我感覺建筑有其內在的社會和實用價值——創造美麗、有用、安全的空間。隨著職業的發展,我轉向了城鎮環境規劃與管理,也就開始了災難管理與城市雨水管理。對我個人來講,我不太喜歡防洪的硬派工程;渠化、涵洞、堤壩會破壞維護城鎮環境的自然進程。這些技術把洪水的風險轉移到了抵御洪水能力更差的下游社區,卻把大量快速流動的洪水涌向那里。相反,我更喜歡盡可能多的采用軟工程的辦法,因為基于環境和景觀的洪水管理可以在很多方面極大的有益于城市。盡管我總是喜歡基于自然的方案,我對 “日光”的辦法,即打開20世紀七八十年代鋪設、下挖的水道,以形成自然的城鎮水道很感興趣。我的研究生論文研究的是氣候適應性城市,我研究了首爾的昌溪川項目。除了輔助城市雨水管理,這個項目通過建立公園,使城市更具活力。盡管開始當地居民反對,這個項目不僅大大的改善了生活環境,也提高了當地的土地價值。該項目已獲得國際認可,并被認定為最佳范例廣泛在美國等國家采用。
來源: http://inhabitat.com/how-the-cheonggyecheon-river-urban-design-restored-the-green-heart-of-seoul/
(這個網站還有更多的照片)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在您看來,城市雨水管理的最終目標是什么?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哪些方面共同努力?
Kristina N. Katich:城市雨水管理的最終目標是確保所有的居民——富人、窮人、年輕人、老年人——每個人都有一個安全的環境。城市開發尊重環境并與自然環境共生很重要。亞洲的很多快速開發的城市忽略了低劣規劃的基礎設施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影響將挑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鋪裝路面、管道化城市河流意味著城區吸收的雨水越來越少。正如我之前談到的,這增加了下游洪水泛濫的風險,同時也危及城市水供給,通過地面沉降破壞建筑物的基礎;世界上的城市,例如墨西哥城、雅加達、北京,因為鋪裝路面阻止了含水層的回水,正在慢慢的下沉。
有許多案例,低劣規劃的城鎮化以及城市雨水管理給無法承受洪水的物理、經濟影響的貧窮地區造成不必要的負擔。例如,洪水泛濫地區或邊緣地區的土地、建筑成本可能更低,導致窮人聚集在這些地區。洪水來臨的時候,他們不僅可能失去家園、財產,他們的安全都將會有危險。
城鎮雨水管理有三大障礙。一是洪水并不認行政區的邊界,上游活動極大的影響著下游的社區。這將導致城市間協作以及城鎮開發、雨水管理的基礎設施和實踐的管理變得困難。另外,這也導致行政層面的雨水管理融資變得困難。
第二,同一個城市內,政府機構間的協作通常很差。許多政府機構的行為——包括環境保護、應急管理、固體廢物管理、交通、城市開發等等——將會影響城市的抗洪能力。政府機構間通常有不清晰、重疊的職責,缺乏理解和信息共享。
最后,不是每天可見的問題,政客們也沒有興趣去改進。除非一個城市近期經歷了洪水,城市雨水管理通常在政府的日程中處于較低的優先級——尤其是在官員變更頻繁的國家和城市。許多政府愿意構建居民一年365天可見的基礎設施;雨水管理設施大都在地下,而且施工對居民交通和日常生活也有影響。除非有大量降雨或者河水泛濫,雨水管理設施的投資會被忽視或者被低估。城市雨水管理需要協作、資金、綜合規劃、以及構建安全、環境友好的城鎮環境的遠見。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