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業專家 >> 人物訪談 >> 

胡鐵松:排水權管理缺位致“低水淹高田”

時間:2011-06-22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周芳

記者:但為何今年的災情尤為受到關注與重視?

胡鐵松:因為今年的“旱澇急轉”不純粹是天氣氣候的原因。圍湖墾殖是造成“天晴三天有旱情、落雨三天發澇災”的最突出的人為因素。可以試想,湖泊的庫容越大,來洪水時可引江入庫的水量越多,地區發生洪澇災害的壓力越;上游來水偏少時,湖泊庫容越大可用的農田灌溉水量便越多。

但現實情況卻正好相反。江漢平原歷史上一直是“四湖”,由長湖、三湖、白露湖、洪湖組成,但其中的三湖、白露湖因圍湖墾殖已接近消失。江漢平原四湖流域的水面率(水面積同區域內總面積的比例)已經從1940年的25%降到了2000年的不足10%,洪湖的縮水面積更超過三分之一。

湖泊大量消失的一個直接后果便是長江行洪、蓄洪能力的削弱,筑堤抗洪成為唯一可行的應急方式,以及在流域上游興建水庫調蓄洪水。但是,湖泊對于長江中下游尤其是平原地區的水資源調蓄的重要作用,是在流域上游建再多的水庫調蓄不能替代的。

記者:湖泊水面率萎縮與用水需求增加之間的矛盾,加劇了流域上下游之間的取水用水之爭。這類爭水事件是否會隨著主汛期的到來而有所緩解呢?

胡鐵松:現實情況恰好相反。

一旦上游來水增大,由于湖泊面積萎縮,蓄水能力下降,下游誘發澇災的幾率就增大。比如1999年,洪湖水位非常高,又連下暴雨,很多村組為了保種植棉花芝麻的旱田,就用排田泵站把水往外抽,導致洪湖圍堤告急,最后不得不拉閘斷電強行叫停各村組泵站抽水。

還有更甚者。洪澇災害發生時,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間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想方設法為減輕防洪壓力,降低受災損失而出現的跨區域排水水事糾紛。比如,河南商丘市宋集鎮地處豫皖兩省的接合部,南鄰亳州,西接鹿邑,被稱為商丘市的南大門。多年來,由于地勢較低,每逢汛期來臨,宋集鎮和安徽亳州市蘆廟鎮交界處就會形成大面積積水,積水沿洪山廟溝排向下游亳州地界。亳州群眾為維護自身利益,不允許宋集鎮群眾往下游排水,致使積水無法排出,形成水患,大面積農作物被淹死,每年造成經濟損失數十萬元。為此,兩地群眾積怨甚久,甚至影響了正常生活。

上一頁 頁碼:[<< 1 2 3 >>] 下一頁 共3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