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業專家 >> 人物訪談 >> 

工程院院士:長江中下游災害不能都歸罪三峽

時間:2011-05-24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盧雁 蔣立冬

干旱 鄱陽湖縮小很大程度因人工圍湖

東方早報:那長江中下游的干旱怎么解釋呢?每年5月中下旬,長江迎來汛期,但近幾年來,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水位在汛期一直在退落。今年以來的降水量更是達到50年來新低,洞庭湖、鄱陽湖水位連連告急,這是否與三峽工程有關?

盧耀如:洞庭湖、鄱陽湖水位連年下降,很大程度上與人工圍湖有關,鄱陽湖解放初期有4000多平方公里,后來到2000多平方公里,現在面積更小,但三峽水庫蓄水應起調節作用。

自然界中,經常有旱澇災害。例如河南解放前有水、旱、蝗三災;西南地區的旱災頻率、水災頻率相近,水旱災害頻率500多年來可達20%~50%,所以,今年洞庭湖等旱災不應歸因于三峽。

洪水 泥沙增多湖泊縮小增加洪災隱患

東方早報:那三峽工程能不能抵擋住百年一遇的洪水呢?

盧耀如:我一直強調“長江流域的洪水災害不容忽視”,而且長江中下游湖泊面積的不斷縮小,孕育著洪水災害的更多隱患,這是長江流域演化過程的趨勢。

但是,由于人工作用的不良影響,如亂砍濫伐、破壞上游植被,造成大量水土流失。長江沒有黃土等堆積,其泥沙含量比黃河少,但前一段時間在迅速增大,大量泥沙勢必會造成湖泊淤積,減低有效的分洪蓄洪作用,增大了洪水的隱患。

比如,人為因素使1998年長江在中等流量情況下,卻在中下游產生歷史上最高水位。再說三峽工程與防洪作用,如果不能很好地進行上游廣大地區水土保持,并通過綠色工程、上游水利工程、防治污染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以及人文教育工程等系統工程的實施,以提高全流域地質-生態環境質量,三峽工程能起防洪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上一頁 頁碼:[<< 1 ...3 4 5 6 ] 下一頁 共6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