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業專家 >> 人物訪談 >> 

工程院院士:長江中下游災害不能都歸罪三峽

時間:2011-05-24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盧雁 蔣立冬

東方早報:所以這次國務院出臺的《規劃》中,移民、庫區生態環境、庫區地質災害、中下游不利影響等方面都有涉及……

盧耀如:國務院提出三峽后續計劃非常正確,是根據已取得成就和客觀實際的需求,進一步做好有關工作。需強調一點,并不是像外電所說的原先沒有考慮這些問題。

長江這樣大的流域,不可能不同地方、不同部門只管自己眼前的一攤事。江河綜合治理中,必須包括地下水與地表水的合理調蓄,統一綜合治理,達到旱澇兼治的目的。

地質環境是產生水旱災害的背景條件,進行江河的綜合治理,必須立足于地質環境效應,減少與控制災害的發生與發展,并能不斷地提高地質環境的質量。

千萬不能因三峽移民取得的成就、搬遷城鎮有全新面貌,而又無序地造成大量人口往這新城鎮云集。

再投1700億不算多

東方早報:說到地質災害,宜昌等地有關部門稱,庫區面臨著一個“庫岸再造”的過程,這一般需要多長時間?主要會給當地帶來怎樣的影響?

盧耀如:庫水主要影響一般由幾年到10年時間,不會很長。

我們應知道,地質災害是不可避免的,三峽在建壩前,滑坡、泥石流就較多。修建水庫后,國家關注地質災害防治,在三峽庫區還是取得很好的進展。重慶地區由于監測預警起了作用,去年雖然有不少地質災害發生,但卻是零傷亡。今后,不能高枕無憂,仍要密切注意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并繼續進行防治。

東方早報:當初說,三峽工程的防洪功能是第一位的,會成為調節四川盆地氣候的空調,可為什么近幾年極端天氣那么多?

盧耀如:這種極端天氣全都歸因于三峽工程,肯定是欠科學的,也不可能。

當然,在長江中游三峽大壩攔腰一截,必然改變著原先平衡的狀態,使長江流域這一個自然系統一分為二,不僅一切地質作用都要產生調整演化,空氣中水氣流動也會有相應變化。但是,這和大片地區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相比,應當說是不可等同的。去年福建、海南等許多地區也發生大水災,這肯定不是與三峽有關。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5 6 >>] 下一頁 共6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