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的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內外現狀和技術發展趨勢及關鍵技術問題(初稿)

時間:2006-12-11 來源: 作者:

2.飲用水安全保障的綜合技術

   現代飲用水處理是19世紀從英國發展起來的,兩個世紀以來,在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主體的給水科學工作者和生產者的不斷努力下,形成了相當系統和完整的給水理論體系和實用技術,其中常規處理工藝:混凝,沉淀,過濾,消毒,已經成為國際標準步驟,在全世界廣泛采用。

   從20世紀6、70年代以來,隨著新型污染的出現,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對水質要求的提高,對飲用水的供給提出新的挑戰。研究者,管理者,工程界從兩個方面開展了技術發展。

   一方面是管理上,改變思路。強調實用性與系統性,不一味追求高新技術,而是針對各地水源、水廠工藝、供水標準的不同選擇經濟、低耗、高效、因地制宜的工藝組合,以滿足供水需求。強調自然手段和人工調控的結合,充分利用環境的自凈能力,并在原水預處理中引入人工濕地,在過濾過程中采用慢滲等工藝。強調系統性,重視水源保護,區域內城市統一供水,采取多級屏障以保護供水安全。在供水安全上,不但注重水質安全,而且重視水量安全、事故防護,通過加強檢測和維護管理來保障供水系統的穩定性,安全性,和高效性。

   另一個方面是技術和設備開發。技術上針對水源中的新型污染物質,尤其是高風險性的有機污染物質如持續性有機污染物(POPs)、內分泌干擾物質(EDCs)、消毒副產物(DBPs)、三致物質、藥物、生物毒素等,大力開發新型的處理技術。其代表是高級氧化技術群(包括臭氧氧化、光催化、Fenton試劑、超聲波、輻射等)以及先進的膜技術。設備上重視標準化、模塊化、成套化,以方便加工、安裝、使用、維護和管理,有利于以較低的成本擴大生產。同時積極開發新型材料,以提高效率、減低成本。

   總的來說,發達國家水源水質好,污染程度低,水量相對豐富,常規處理已經普及。目前的趨勢主要是通過系統的管理、適宜技術的應用、新型技術與材料設備的針對性開發以控制飲用水供給的安全風險。

   我國給水技術是在國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過供水界研究人員與實際工作者的持續努力,開發了大量技術與設備。隨著國際交流的不斷增多,各種國際先進技術從開發到進入我國的滯后期越來越短。因此,從單個技術來說,我國的發展不在發達國家之下。然而,與歐美先進國家相比,我國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最為突出的幾個是:

1)原水水質差、傳統污染與新型污染并存、水質復雜;

2)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供水工藝水平不一,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已經采用國際先進的預處理與深度處理,而中小城市不少水廠常規工藝尚且不完善;

3)盡管水質不同、區域經濟與供水水平不同,我國絕大多數水廠依然沿用傳統的常規處理,沒有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差異化優化,缺乏有針對性的成套工藝;

4)管理上缺乏從水源保護、水廠運行、管網輸送到用戶的系統管理和協調;

5)缺乏對供水安全的系統控制。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 下一頁 共4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