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料 >>

剩余污泥減量化污水生物處理技術的原理及其在農村水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時間:2008-06-13 來源:清華大學化工系生物化工研究所,北京 作者:邢新會,于安峰,周育楠,初里冰,馮權

資料來源:清華大學化工系生物化工研究所,北京

摘  要:摘要:廢水的好氧生物處理中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是大量剩余污泥的產生。隨著我國污水量的增加和水處理率的提高,剩余污泥的產量必將大大增加,如果處理不當,會引起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為了解析好氧-厭氧耦合條件下剩余污泥減量的機理,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構建了易于采樣分析的好氧-厭氧反復耦合模型實驗體系,通過對該體系長時間的連續運行.

Abstract:

關 鍵 字:好氧;厭氧;剩余污泥;污泥減量;廢水處理;農村

 

2. 進口以及出口的COD變化曲線

       由于反應器各單元的MLSS基本上保持恒定,所以出口SS的量就可以反映出反應器的污泥產率。圖3所示的是反應器出口SS的變化圖。平均值為80mg/L,以去除COD計算,污泥產率為0.13kgSS/kgCOD,約為傳統活性污泥工藝的27-46%。

3. 耦合反應器出口SS的變化情況

2.2 污泥種群以及形態變化

    污泥在經過好氧-厭氧交替的環境下,微生物種群以及細胞的形態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采用顯微鏡可以直觀、簡便地觀察到污泥微生物的形態以及變化情況;采用電鏡觀察,可以更細致地反映出細胞的微觀形態變化。

2.2.1 顯微鏡觀察結果

    從圖4可以看出,反應器各個單元處的污泥形態有很大的差異。在反應器的前部,絲狀菌大量生長,同時存在大量游離的細菌,而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較少;在反應器后部,污泥主要以菌膠團的形式存在,可以觀察到絲狀菌斷裂的片段,而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如累枝蟲以及線蟲大量生長,且具有很高的活性。原因可能是,在反應器的前部,營養物質較為豐富,有利于細菌的生長,使得水中溶氧偏低;而在反應器后部,水中營養物質多被微生物利用,水質較好并且比較穩定,有利于原生動物以及后生動物的生長。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5 6 7 >>] 下一頁 共7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