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料 >>

節能生態型鄉村污水處理技術探討

時間:2008-06-12 來源:北京市水利科學研究所 作者:黃炳彬 何春利 吳敬東 葉芝菡 易作明 常國梁

資料來源:北京市水利科學研究所

摘  要:本文在分析當前我國農村特點基礎上,綜合運用水解沉淀池、人工濕地、土壤滲濾等技術,提出了七套適宜于農村污水處理的節能生態型鄉村小型污水處理工藝組合模式,并分析了各自特點,將為農村污水處理技術推廣提供有益參考。

Abstract:

關 鍵 字:節能;生態;鄉村;污水處理;濕地;滲濾凈化

 

    表流濕地可充分利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自然水面、水生動物等的各自特性,通過生物鏈中各成員的各自作用達到水質凈化目的。挺水植物具有截流漂浮物、提供兼氧環境、根系吸收吸附、根莖落葉等為微生物提供著床環境、克制藻類生長、適應高污染濃度等特點;沉水植物具有產氧、吸收水中營養物、粘膜吸附污染物等特點,但來水污染濃度、懸浮物含量不宜過高,以免影響植物生長,同時存在死亡腐爛再污染問題;浮水植物則具有營養吸收、表層遮蔽形成兼氧環境、長根系植物還為水生生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環境等特點;自然水面以自然復氧、促進藻-菌共生體繁殖達到水體凈化效果;此外,水生動物的參與,完善了水體中生產-消費-分解的食物鏈關系,促進水體凈化。

    單一的表流濕地,其出水水質受水中懸浮物質等影響,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增設潛流濕地段(或末端潛流濕地單元),不僅可濾除懸浮物,同時對水中可溶性物質也存在顯著作用,水質凈化效果明顯。

    該工藝模式充分利用生物作用,可減少對水位高差、動力等的需求。

3)間歇流快速滲濾池(或間歇垂流濕地)

    利用粗沙等細顆粒填料的大比表面積和高透水性,以間歇流進水,通過短時落干復氧,及生物膜傳質氧化,使有機質、氨氮等在水位交替富氧區得到有效分解凈化;深層區間則處于厭氧狀態,在適當碳源條件下,可實現脫氮反硝化。間歇流快速滲濾池可采用地埋方式,上表可用于其它用途。

4)景觀潭濕地

    景觀潭濕地是將上行流垂流濕地與表流濕地在垂向疊加融合,將水質凈化與景觀效果有機結合,前處理單元來水經跌水曝氣,由底部進入垂流濕地,上行至植物根部進一步凈化后進入表流水體,經水中動植物凈化、復氧、跌水曝氣過濾后進入下一級相似濕地單元。該工藝可結合村莊池塘改造或景觀綠化美化實施,也可充分利用溝道底部空間實現污水凈化。

5)毛管滲濾溝

    毛管滲濾溝是利用土壤顆粒中水分的毛細管提升作用,通過花管布水,下部不透水“ㄩ”型槽集水及周邊土壤毛細提升外溢進入地下。在毛細提升進入非飽和水層過程中得到過濾、吸附、氧化分解及厭氧反硝化,上部地表可以正常耕作或綠化。該結構可使地表種植無需施肥、綠化枯敗期縮短,水質凈化效果好但水力負荷小。

6)土壤滲濾(與耕作或綠化結合)

    土壤滲濾凈化是以土壤為介質,通過干濕交替布水,保持土壤的好氧、厭氧交替環境以促進污染物凈化。該方案對有機物、氨氮、磷均具有良好效果,但缺乏反硝化機制,出水硝態氮含量高。為避免污染地下水,可在地下飽和水層埋管派出或打孔抽水循環利用。該方案可與地表耕作、綠化結合實施。

7)藻類凈化池+滲濾凈化

    藻類是自然界維持自身平衡,克制水體營養過剩的產物。充分利用藻-菌共生體進行水質凈化具有良好的前景。藻類利用光能吸收化合無機營養物,同時釋放氧氣,微生物菌則利用氧氣將大分子有機質氧化分解為無機營養物供藻類利用,如此循環達到藻-菌共生與污染凈化。含高濃度藻類的出水通過遮光死亡沉淀移出水體,再利用末端滲濾凈化使出水達標排放。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 下一頁 共4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