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太湖藍藻可控否?
時間:2015-06-01 09:11:00 作者:王偉健 姚雪青 來源: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自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給無錫造成飲水危機后,每年夏天,太湖藍藻都引人關注。今夏高溫干旱,太湖藍藻還會大面積“湖泛”嗎?沿湖各地已采取哪些措施、正在進行哪些探索?
生物不會說謊:多年未見的菹草在竺山湖大面積重現,水草生態正在逐漸形成,各種鳥類前來聚集繁殖……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副主任張利民認為,太湖水質在向好。
但隱憂仍在。張利民說,今夏氣候高溫干旱、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幾率升高,都容易促成藍藻發生,岸上的生產生活方式仍未有根本的改變,太湖水污染防治仍任重道遠!敖衲晗那锛竟澦{藻水華頻次、強度有可能超過往年!睆埨癖硎,“我們有信心、有能力確保連續第八次安全度夏!
5月28日下午,沿著武進竺山湖水域7公里岸線,吳師傅正在打撈水草。竺山湖是太湖西北角的一個湖灣,東連無錫馬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西連旅游城市宜興瀆邊農業觀光區,背靠萬木蔥蘢的秦皇山,風光旖旎。
吳師傅是常州武進太湖藍藻打撈隊的成員,從去年冬天到現在,他們打撈的主要是水草!八{藻現在少多了!眳菐煾嫡f。
其實,常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徐東炯也有同感。他每個月都要到太湖去進行例行的水質監測。從今年春天開始,一個新變化讓他很興奮。“你看,那里有大片的菹草。”徐東炯指著靠近岸邊的一處水域,高興地對記者說,“菹草大面積恢復是竺山湖一帶水質和生物多樣性向好的一個例證!
菹草是一種可凈化水質的沉水植物,過去十幾年里,因為太湖水質惡化,這種以往在湖泊河流中處處可見的水草,一時難覓蹤跡。“不多見的一個原因在于藍藻覆蓋在水面,阻礙了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彼f,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導致湖區原有生態系統極不平衡,環境極速變化,很多沉水植物和一些魚類沒了,剩余的水生生物主要是水華,量大而單一。
“自2007年至今,從環境監測中心對河道、湖泊水質的持續監測來看,水環境是在變好的!毙鞏|炯說,除了水底的沉水植物在增加,岸上的水鳥也在增多。去年冬天,徐東炯發現了大群普通鸕鶿和紅嘴鷗,普通鸕鶿估計有上千只,紅嘴鷗更多。
“太湖流域水質藻情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苯K省環保廳流域處副處長黃衛拿出一份統計表說,太湖湖體平均水質為Ⅳ類,大部分指標均有所改善,今年首次藻情發生在4月8日,比去年略有推遲。
雖然藻情發生時間在推遲,但對于太湖來說,藍藻暴發仍是心頭大患。
為了控制藍藻,沿湖各地都成立藍藻打撈隊。而從附近的竺山湖、梅梁湖各打撈點搜集到的藍藻,通過運輸車和管道運送到藻水分離站。記者看到,藻漿池中如潑了綠漆般的富藻水,經過兩級氣浮池后,變成了肉眼看來已相當清澈的湖水,又被送到太湖里。常州市武進區農業生態服務站負責人薛玲華說:“藻水分離的除藻率可達到95%以上,出來后的水完全達到了國家標準!痹谶@個處理站的另一邊,分離出的藻泥繼續再利用好氧發酵技術,通過加入菌種發酵、與秸稈等有機物混合,轉化為有機肥料進行售賣。
薛玲華介紹,藻水分離站自2009年建成以來,經過藻漿池、氣浮池處理后,95%的藍藻將被去除,變成藻泥,“洗干凈”的水再重新排入太湖。僅這一個點,一天就可以處理1700噸左右藻漿,累計處理藍藻藻漿4萬余噸,分離產生藻泥近1萬噸。這些藻泥被送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中心進行資源化利用,在經過堆肥、發酵、加入糞便和秸稈混合等程序后,所有的藻泥將被加工成有機肥被循環利用。
有些藍藻則被植物吸收。在宜興太湖西岸的大浦港口向南,約一公里長的湖岸上,密密麻麻地種植著一種像樹又像竹子的植物。這是一種速生樹,樹身筆直像竹子、枝條柔軟而被當地老百姓俗稱為“竹柳”。
“這是2012年從東南大學引進的竹柳種植技術,利用泵閥把太湖藍藻水華澆灌到竹柳田內,竹柳發達的根系能消化吸附藍藻中的富營養物質,通過頻繁采割竹柳,以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使下游水質達到國家排放要求。” 江蘇紫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薛志君介紹,竹柳生長周期短,吸收藻水里的氮、磷、鉀等營養物的能力強,通過吸收達到了藻水分離的目的。五六年之后,成材的竹柳可以加工成塑木材料,用來建造別墅等建筑,塑木還可以循環利用代替防腐木等,在美國以及北歐的一些國家已成功將這種轉基因竹柳樹種應用于城市廢水、垃圾場地污水處理上。
藍藻為什么暴發?主要原因被認為是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帶來的磷氮超標的富營養化!翱偟偭滓殉蔀橛绊懱饔蛩|持續改善的‘短板’。”張利民坦陳,“盡管太湖水質得到了明顯改善,消滅了Ⅴ類及劣Ⅴ類水,但是,現在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
今年是落實國家總體方案近期目標的最后一年。然而,對照各項指標的2015年考核目標,今年1—4月,3條河流高錳酸鹽指數不達標,5條河流氨氮不達標,9條河流總磷不達標,12條河流總氮不達標。而畜禽養殖污染是超標氮磷的一個重要來源。水里的問題,根子在岸上。“太湖污染中,面源污染的比例是較高的!苯K省農業環境監測與保護站站長、研究員管永祥說。
據了解,江蘇省太湖流域的畜禽養殖折算成“標準豬”大約為600多萬頭,而一頭豬的排污量相當于7個人的總和,整體算下來,相當于4000多萬人的排污,這遠遠超出了負荷。今年3月,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抽查的20家位于太湖一級保護區內的畜禽養殖場中,就有15家將糞污直排入河、污染嚴重。
讓人意外的是,在3月份的抽查中,污水處理廠成為新的污染源頭。在對30家污水處理廠的抽查中,有4家超標排放、5家在線監控設備運行不正;驍祿瑯耍怀椴榈18家工業企業中,5家存在超標排放現象;抽查25家畜禽養殖場中,9家未經環評審批、未通過驗收或批建不符,11家污染物直排或治污設備不正常運行。
污水處理廠本應發揮治理污染的作用,卻反而成為了污染源,這是為什么?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江蘇城市中的污水處理已經達到了93%,水質穩定達標;而在鄉鎮一級,污水處理廠為多元化經營,雖有一定的資金支持,但大多仍難以維持日常運轉;到了村級污水處理廠,往往面臨著資金和專業人員雙缺乏的困境。
張利民告訴記者,針對這一現象,下一步將繼續加強監督力度,并對業務能力較弱的人員進行培訓,盡快建立健全專業化的第三方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