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淺析“水十條”對長江水污染防治的影響
時間:2015-05-20 08:54:46 作者:李青云 來源:人民長江報
水污染是長江水環境安全和水生態健康的頭號威脅,長江接納的廢水量占全國近四成,隨著長江沿岸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長江的污染承載能力不斷遭遇嚴峻挑戰。國務院近期頒布實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不僅為長江水污染防治提出了新要求,也將促使長江流域污染防治思路、理念、方法和技術的更新與發展。
長江水資源量占全國的1/3,長江流域經濟總量占據“半壁江山”,治理好、利用好、保護好長江,不僅關乎長江流域4億人民的福祉,而且關系著全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局。
水污染是長江流域水環境的主要問題。20世紀80年代初期,長江流域每年的污水排放量為127億噸,90年代初約為142億噸,到了2010年,污水排放總量達到249億立方米,占全國排污總量40%以上。隨著長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和大型調水工程的實施,實施水污染防治不僅是流域內人民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安全的需要,也是跨域調水供水安全的需要。開展水污染防治是一個關系到長江經濟帶建設和全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關鍵。
長江流域水環境狀況總體良好,但污染形勢也不容樂觀。長江流域有大小水庫4萬多座,各種化工企業1.7萬多家,規劃待建的核電站有22個。2012年,長江重點流域廢水排放總量、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和氨氮排放總量分別為453.9億噸、1702.2萬噸和176.7萬噸。隨著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和鄉鎮企業污水排放量還在逐年增加,加之畜禽水產養殖、農業面源、城市面源和航運流動源等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新老污染問題的交織導致長江流域水安全形勢十分嚴峻。
長江流域水污染具有以下特征:干流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和攀枝花等城市江段出現了污染帶,總長超過600公里,部分支流污染嚴重;巢湖、滇池、洞庭湖、鄱陽湖和三峽水庫等流域重要湖庫水體交換能力變弱,自凈能力下降,水體富營養化仍在發展、水生態安全受到威脅;水電開發或跨域調水導致流域部分河道減脫水甚至斷流,環境容量銳減,生態用水不足;沿江化工企業密集布局,干流航運發達,危險化學品或航油泄漏造成的突發水污染事故風險增大。
總體來看,長江流域水環境處于亞健康狀態,若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污染治理行動,長江流域水質短期內難以扭轉不斷下降的趨勢,長江流域的用水安全也難以切實得到保障。
國務院于2015年4月16日正式印發了“水十條”,內容涉及工業水污染治理、城鎮水污染治理、農業污染治理、港口水環境治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污泥資源化利用、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水生態修復、環境監管等方面。
“水十條”明確了行動目標和截止時間,對長江流域來說,到2020年,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的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長三角地區力爭消除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到2030年,長江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考慮到過去“九龍治水”的弊端,“水十條”量化了考核要求,明確了水利部、環保部等部門職責,水資源保護是水利治污的最佳切入點,節水減污、水域納污能力核定、水功能區監管以及生態流量保障是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
與傳統意義的水環境保護規劃不同,“水十條”是全國性的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存在剛性約束,力求通過治污實踐,以看得見的成效回應百姓的關切。從某種意義來講,“水十條”是國家水專項尚未解決問題的深入攻堅,但也突破了傳統單純治污的套路,充分考慮了水資源和水生態對流域水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凸顯水量-水質-水生態“三位一體”的流域治水治污新方略,力求通過流域水資源保護與節約、污染物排放的嚴格控制以及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等方面精準發力,以“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理論指導流域污染防治。
水污染防治大幕已經開啟,“水十條”條條都是實招和狠招,在這場全國性的水污染防治大局中,要采用“流域”、“系統”和“綜合”的治污思維,統籌考慮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走節水減污和綠色發展之路,勢必能夠開創長江流域水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新局面。
根據長江流域水環境現狀和污染特征,“水十條”的治污思路、原則、方法、技術和機制等方面可以借鑒。為了在新時期治江中找準“水十條”的切入點,主動作為,有所突破,筆者建議可從以下方面革新長江流域治污思路,走創新發展之路。
更新水功能區監管思維。水功能區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2014年長江流域水資源公報顯示,長江流域及西南諸河的水功能區總達標率不足70%,很多水體已喪失使用功能。為切實保障用水安全,需要將生活用水和景觀用水重點監管,恢復和改善水體使用功能,實行水功能區污染防治的“雙線”考核。一是堅守生活用水保護紅線,確保2030年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Ⅲ以上)達標率超過95%。二是劃清景觀用水治理“底線”,力爭到2030年全面清除建成區的黑臭水體,恢復水體的景觀功能,為人民群眾創造最基礎的親水近水條件。最后,通過切實有效治污減污措施,確保到2030年,全國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基本消失,水功能區幾乎全部達標,水生態系統基本功能得到初步恢復。
強化流域(區域)污染聯防聯治。要以流域(區域)為尺度,全面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削減長江流域主要入河污染負荷;還應采用水量調度、水生態環境功能分區管理和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措施,確保河湖生態用水,保護和改善水生態系統。具體到治污行動實踐,可以在流域(區域)污染邊界和特征界定的基礎上,對江河湖實施分流域、分區域和分階段科學治理;污染治理過程中,應有效地發揮流域管理機構的作用,采取多部門協商,特別是與環境保護區域督查派出機構建立協商議事機制,共同對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進行指導、考核和問責。
突出節水、水生態保護的治污作用!八畻l”十分重視節水和水生態保護對污染防治的貢獻,強調了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位一體的治污新思路。除了污染物削減外,減少廢水產生量和排放量是最經濟有效的治污措施。具體到長江流域,通過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控取水量,減少污水產生量;應用農田節水節肥灌溉、改良工業生產工藝、提高城市中水回用、推動污水資源化利用等措施,均能有效減少新鮮取水量和污廢水排放量。
全過程綜合治污。目前,流域污染防治主要采取的還是末端治理方式,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甚理想。新時期的流域污染防治,有必要從污染源出發,細化各類污染源的產排特征、防治特點與難點,分類推進治理。對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來說,采用源頭減污、過程清潔和末端治理的思路,減少污染產生量和處理量、提高污染治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農業面源污染來說,重點推進清潔小流域建設,采用從田間到河口系列污染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對農業面源污染排放的水肥回收再利用。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來說,建議采用系統和綜合措施的措施,全方位、全過程考慮,從污染“產生”、“排放”、“輸送”、“監管”等配備污染防治措施,通過流域水環境綜合管理與生態水網建設,防范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污染風險。
做好污染防治科技支撐。為了扭轉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不利局面,有必要針對重大水環境問題和水體污染新動向,整合科技資源,加快研發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標準處理、飲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如抗生素)處理、地下水污染修復、危險化學品事故、封閉水域移動式處理、空地一體化水質監控、水上溢油應急處置、水質與水污染信息云平臺建設等技術。積極開展有機物和重金屬等水環境基準、新型污染物風險評價、水環境損害評估、高品質再生水補充飲用水水源、劣質水利用等研究。著力推廣示范節水、中水循環利用、雨洪收集和資源化利用、再生水安全回用等技術,以及水生態調度、生態流量下泄、水系連通等適用生態修復技術。